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共4本)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三五规划本科教材

  •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图书作者:孙建宁、黄玉芳,刘春英
  • 图书定价:¥256.00
  • 折扣价格:¥217.60
  • 为您节省:¥38.40
  • 图书ISBN:9787513233569
  • 正品承诺: 正品承诺
  • 出版时间:2016年8月1日
  • 图书版次:第一版
  • 本书邮费:邮费说明
  • 图书开本:16
  • 点击次数:

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共4本)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三五规划本科教材

内容简介

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共4本)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三五规划本科教材
包含如下:
病理学                 9787513232814 黄玉芳 定价:69.00元 16开 字数:555000
药理学                 9787513234085 孙建宁 定价:63.00元 16开 字数:698000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9787513233569 袁嘉丽 定价:59.00元 16开 字数:471000
组织学与胚胎学         9787513233422 周忠光 定价:65.00元 16开 字数:421000
合计:256元
本书目录
1、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用)
作者:袁嘉丽,刘永琦主编
定价:59.00
ISBN号:9787513233569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此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免疫学”,详细探讨免疫系统的主要构成成分及其生物学作用;较完整的勾勒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轮廓与过程;简略介绍免疫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下篇为“病原生物学”,总体描述病原生物、感染、病原生物控制、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分别阐明医学病毒、医学细菌、医学真菌、医学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涵盖形态结构、基因及编码产物、遗传变异、致病性等)与相适应的人体免疫作用;有选择地介绍各类重要的致病病毒、细菌、真菌与寄生虫之特点与危害(包括其发现与描述、基因与结构、致病性与临床表现,检测与防治等)。以期通过这样的表述框架,使学习者获得进入免疫学学术领域所必须的某种引领;探讨病原生物学奥秘所应当持有的基本要素;进一步从事临床医学学习所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日常生活中维护健康生存所依赖的科学常识。
作者简介
袁嘉丽,女,生物学博士,教授;现为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院长,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导,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重点课程负责人。
刘永琦,1973年生,男,硕士学位,甘肃中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甘肃中医学院基础课部副主任,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实验室主任。甘肃省青年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会会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免疫学分会会员。

本书目录

上篇免疫学基础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
第一节免疫学概述
一、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三、免疫的类型
四、免疫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免疫器官与组织
一、中枢免疫器官
二、外周免疫器官
三、淋巴细胞归巢和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二章抗原
第一节抗原的概念和属性
一、抗原的概念和性能
二、抗原的特异性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的理化和结构性质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剂量及应答效果
第三节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抗原的性能分类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三、根据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辅助分类
四、根据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五、其他的抗原分类
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
一、超抗原
二、丝裂原
三、佐剂
四、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第三章免疫分子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
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三、免疫球蛋白(Ab)的生物学功能
四、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其医学意义
五、人工制备抗体
第二节补体系统
一、补体的概念和性质
二、补体的组成与命名
三、补体的激活途径
四、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第三节MHC及其编码分子
一、HLA复合体的基因结构与遗传特点
二、HLA的结构和分布
三、HLA的生物学功能
四、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四节其他免疫分子
一、细胞因子
二、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
三、黏附分子
第四章免疫细胞
第一节固有免疫细胞
一、单核/巨噬细胞
二、NK细胞
三、树突状细胞
四、中性粒细胞
五、自然杀伤T细胞
六、γδT细胞
七、B1细胞
八、其他固有免疫细胞
第二节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提呈作用
一、抗原提呈细胞
二、抗原提呈作用
第三节适应性免疫细胞
一、T淋巴细胞
二、B淋巴细胞
第五章免疫应答
第一节固有免疫应答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识别
二、固有免疫应答的效应
三、固有免疫的作用时相及应答特点
第二节适应性免疫应答
一、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二、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第六章免疫病理
第一节超敏反应
一、Ⅰ型超敏反应
二、Ⅱ型超敏反应
三、Ⅲ型超敏反应
四、Ⅳ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自身免疫病
一、自身免疫病的特征与分类
二、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三、常见自身免疫病
四、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第三节免疫缺陷病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三、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第四节肿瘤免疫
一、肿瘤抗原
二、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三、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四、肿瘤的免疫诊断、预防及治疗
第五节移植免疫
一、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二、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三、移植排斥反应防治原则
第七章免疫学应用
第一节免疫诊断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二、免疫细胞检测
三、免疫分子检测
第二节免疫预防
一、人工免疫的类型
二、疫苗
三、计划免疫
第三节免疫治疗
一、特异性免疫治疗
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第四节中药的免疫治疗作用
一、中药的免疫增强作用
二、中药的免疫抑制作用
三、中药配伍增效减毒作用及其免疫机制
下篇病原生物学
第八章病原生物学绪论
第一节病原生物与病原生物学
一、病原生物
二、病原生物学
第二节医学微生态
一、生物间的生存关系
二、寄生关系
三、人体微生态系
四、感染
第三节病原生物学发展历程
第四节病原生物控制与生物安全
一、病原生物的控制
二、生物安全
第五节中医药与病原生物学
第九章细菌学总论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二、细菌的结构
三、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第二节细菌的生理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
二、细菌的新陈代谢
三、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三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
二、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
四、细菌遗传与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四节细菌感染与免疫
一、细菌的感染
二、抗细菌免疫
三、免疫逃逸
第五节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一、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
二、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第十章常见致病细菌
第一节球菌
一、葡萄球菌属
二、链球菌属
三、奈瑟菌属
第二节肠道杆菌
一、埃希菌属
二、沙门菌属
三、志贺菌属
第三节厌氧性细菌
一、厌氧芽胞梭菌属
二、无芽胞厌氧菌
第四节分枝杆菌
一、结核分枝杆菌
二、麻风分枝杆菌
第五节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一、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
二、支原体
三、衣原体
四、立克次体
五、螺旋体
第十一章病毒学总论
第一节病毒的形态结构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的结构
第二节病毒的增殖、遗传与变异
一、病毒的增殖
二、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第三节病毒感染与免疫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与类型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三、抗病毒免疫
第四节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十二章常见致病病毒
第一节呼吸道病毒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二、冠状病毒
第二节消化道病毒
一、肠道病毒
二、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三节肝炎病毒
一、甲型肝炎病毒
二、乙型肝炎病毒
三、其他常见肝炎病毒
第四节疱疹病毒
一、单纯疱疹病毒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三、人巨细胞病毒
第五节逆转录病毒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二、人类嗜T细胞病毒
第十三章真菌学
第一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真菌的形态
二、真菌的结构
第二节真菌的增殖与培养
一、真菌的生长条件
二、真菌的增殖
三、真菌的人工培养
第三节真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真菌感染
二、抗真菌免疫
第四节常见致病真菌
一、皮肤感染真菌
二、皮下感染真菌
三、深部感染真菌
第五节非感染性真菌病
一、真菌过敏反应
二、真菌毒素中毒
三、真菌毒素与肿瘤
第十四章医学寄生虫学概述
第一节寄生虫的形态与结构
一、线虫的形态与结构
二、吸虫的形态与结构
三、绦虫的形态与结构
四、原虫的形态结构
五、节肢动物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节寄生虫的生活史
一、线虫的生活史类型
二、吸虫的生活史类型
三、绦虫的生活史类型
四、原虫的生活史类型
五、节肢动物的生活史类型
第三节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
一、寄生虫的传播方式
二、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三、抗寄生虫免疫
第十五章常见致病寄生虫
第一节常见致病线虫
一、似蚓蛔线虫
二、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与美洲板口线虫
三、蠕形住肠线虫
第二节常见致病吸虫
一、华支睾吸虫
二、日本裂体吸虫
第三节常见致病绦虫
一、链状带绦虫
二、肥胖带绦虫
三、细粒棘球绦虫
第四节常见致病原虫
一、疟原虫
二、刚地弓形虫
三、阴道毛滴虫
第五节常见致病节肢动物
一、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二、常见医学节肢动物及其传播的疾病
中英名词对照索引
2、药理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药学.护理学等专业用)
作者:孙建宁主编
定价:63.00
ISBN号:9787513234085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全书分九篇50章,即药理学总论、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作用于泌尿、消化和呼吸系统药物,作用于自体活性物质和血液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药物,化学治疗药物,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药物。教材内容既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又注重实际应用,力争基础性和前沿性结合,力争基础性和应用性结合,材料精选,深入浅出。
作者简介
孙建宁,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药理学》(第九版)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中药药理学》主编,《药理学(案例版)》主编。

本书目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绪论
一、药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二、药理学的发展
三、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药理学在新药开发与研究中的任务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第一节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二、药物的治疗作用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
四、药物的剂量与效应关系
五、药物结构与效应关系
第二节药物作用的主要机制
一、受体途径
二、非受体途径
第三节药物与受体
一、受体概念
二、受体分类
三、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
四、受体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第一节药物的跨膜转运
第二节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二、分布
三、生物转化
四、排泄
第三节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
一、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二、房室模型
三、药物消除类型
四、基本药动学参数
五、多次用药浓度—时间曲线
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第一节药物因素
一、剂量
二、剂型、生物利用度
三、给药途径
四、给药时间、给药间隔时间及疗程
五、反复用药
六、联合用药
第二节机体因素
一、生理因素
二、病理因素
第三节其他因素
一、营养状态
二、嗜好、饮食和环境
第二篇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
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第一节概述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分类
二、传出神经系统按递质分类
第二节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化学传递学说和突触超微结构
二、传出神经的递质
三、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第三节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分类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第六章拟胆碱药
第一节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
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
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
第二节抗胆碱酯酶药
第七章有机磷酸酯类及胆碱酯酶复活药
第一节有机磷酸酯类
第二节胆碱酯酶复活药
第八章抗胆碱药
第一节M胆碱受体阻滞药
一、阿托品类生物碱
二、合成及半合成衍生物
第二节NN胆碱受体阻滞药
第三节NM胆碱受体阻滞药
一、除极化型肌松药
二、非除极化型肌松药
第九章拟肾上腺素药
第一节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第二节α、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第三节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第十章抗肾上腺素药
第一节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
一、α1、α2受体阻滞药
二、α1受体阻滞药
三、α2受体阻滞药
第二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
第十一章局部麻醉药
第三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第十二章全身麻醉药
第一节吸人性麻醉药
第二节静脉麻醉药
第三节复合麻醉
第十三章镇静催眠药
第一节睡眠与睡眠障碍
第二节苯二氮类
第三节巴比妥类
第四节其他镇静催眠药
第十四章抗癫痫药与抗惊厥药
第一节抗癫痫药
一、概述
二、常用抗癫痫药
三、其他抗癫痫药
四、抗癫痫药的合理应用
第二节抗惊厥药
第十五章抗精神失常药
第一节抗精神病药
一、吩噻嗪类
二、硫杂蒽类
三、丁酰苯类
四、苯甲酰胺类
五、其他类
第二节抗抑郁症药
第三节抗躁狂症药
第十六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第一节抗帕金森病药
一、概述
二、拟多巴胺类药
三、中枢性M胆碱受体阻断药
第二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一、中枢胆碱酯酶抑制药
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
三、NMDA受体拮抗药
四、其他药物
第十七章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
第一节解热镇痛抗炎药
一、水杨酸类
二、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
三、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药
四、解热镇痛药复方制剂
第二节抗痛风药
第十八章镇痛药
第一节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第二节人工合成阿片类镇痛药
第三节其他镇痛药
第四节阿片受体拮抗药
第十九章中枢兴奋药
第一节主要兴奋大脑皮质药
第二节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药
第三节主要兴奋脊髓的药物
第四节中枢兴奋药的应用原则
一、适应证
二、剂量
第四篇影响自身活性物质的药物
第二十章组胺及抗组胺药
第一节组胺及组胺受体激动药
第二节抗组胺药
一、H1受体阻断药
二、H2受体阻断药
第二十一章其他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
第一节膜磷脂代谢物及其拮抗药
一、前列腺素类(PGs)和血栓素(TXs)
二、白三烯拮抗药
第二节5—羟色胺和抗5—羟色胺药
一、5—羟色胺拟似药
二、抗5—羟色胺药
第三节多肽类
一、血管紧张素
二、影响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药
第四节一氧化氮及其供体与抑制剂
第五篇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
第二十二章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离子通道的药物
第一节离子通道概论
一、离子通道的分类
二、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三、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第二节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离子通道的药物
一、作用于钙通道的药物
二、作用于钾通道的药物
三、作用于钠通道的药物
第二十三章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第一节CHF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常用药物作用的环节
第二节正性肌力药
一、强心苷类
二、非苷类正性肌力药
第三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药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滞药
三、醛固酮拮抗药
第四节血管扩张药
一、直接扩张血管药
二、钙通道阻滞药
第五节β受体阻断药
第二十四章抗高血压药
第一节抗高血压药的分类
第二节常用抗高血压药
一、利尿药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三、钙通道阻滞药
四、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第三节其他抗高血压药
一、交感神经抑制药
二、血管扩张药
第四节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平稳降压和长期治疗
二、根据高血压程度选择药物
三、根据并发症与不良反应的特点选用药物
四、联合用药
五、个体化治疗方案
第二十五章抗心绞痛药
第一节硝酸酯类
第二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第三节钙通道阻滞药
第四节其他抗心绞痛药
第五节抗心绞痛药的联合应用
第二十六章抗心律失常药
第一节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
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第二节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第三节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二、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四、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五、其他抗心律失常药
第四节抗快速型心律失常药的合理应用
第二十七章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一节调血脂药
一、降低TC和LDL的药物
二、降低TG和VLDL的药物
第二节抗氧化药
第三节多烯脂肪酸
一、w—3型不饱和脂肪酸
二、w—6型不饱和脂肪酸
第四节保护血管内皮药
第六篇作用于内脏系统和血液系统的药物
第二十八章利尿药与脱水药
第一节利尿药
一、利尿药作用的肾脏生理学基础及作用部位
二、常用利尿药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三、常用利尿药
第二节脱水药
第二十九章消化系统药
第一节助消化药
第二节抗消化性溃疡药
一、抗酸药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
三、胃黏膜保护药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
第三节止吐药
一、胃肠促动力药
二、5—HT3受体阻断药
第四节泻药
第五节止泻药
第六节利胆药及胆石溶解药
第七节治疗肝昏迷药
第三十章呼吸系统药
第一节平喘药
一、支气管扩张药
二、抗炎平喘药
三、抗过敏平喘药
第二节镇咳药
一、中枢性镇咳药
二、外周性镇咳药
第三节祛痰药
第三十一章子宫兴奋药
第三十二章抗贫血药
一、铁剂
二、叶酸类和维生素B12
三、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第三十三章作用于凝血系统药物
第一节抗凝血药
一、凝血酶间接抑制药
二、凝血酶直接抑制药
第二节纤维蛋白溶解药
第三节抗血小板药
第四节促凝血药
一、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药物
二、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三、凝血因子制剂
第五节血容量扩充药
……
第七篇作用于内分泌系统药物
第八篇化学治疗药物
第九篇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3、病理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用)第十版
作者:黄玉芳,刘春英主编
定价:69.00
ISBN号:9787513232814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病理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是在‘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九版)成功出版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征集了全国20余所中医药院校病理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对全书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和编撰。编写原则上延续了上版的章节设计与编写体例。除了继续坚持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特(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编写宗旨外,本次编写紧密围绕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优化。
作者简介
黄玉芳,从事病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教授,中西医结合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病理生理学会中医学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担任栖霞区第七届政协委员。江苏省民盟教育委员会委员,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本书目录

绪论
一、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病理学的主要内容
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五、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上篇总论
第一章疾病概论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一、健康
二、疾病
三、亚健康
四、老化或衰老
第二节病因学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第三节发病学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一、疾病的经过
二、疾病的转归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一、萎缩
二、肥大
三、增生
四、化牛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原因
二、发生机制
三、形态学变化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
一、再生
二、肉芽组织
三、创伤愈合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二、静脉性充血
第二节出血
一、类型和原因
二、病理变化
三、后果
第三节血栓形成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二、血栓形成过程与类型
三、血栓的结局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栓塞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节梗死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二、梗死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三、梗死的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炎症
第一节概述
一、炎症的概念
二、炎症的原因
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质
二、渗出
三、增生
第三节急性炎症
一、变质性炎
二、渗出性炎
第四节慢性炎症
一、非特异性增生性炎
二、特异性增生性炎
第五节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
一、炎症的临床表现
二、炎症的结局
第五章肿瘤
第一节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一、肿瘤的命名
二、肿瘤的分类
第三节肿瘤的基本特征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
三、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第四节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一、肿瘤的生长
二、肿瘤的扩散
三、肿瘤生长的生物学
四、恶性肿瘤浸润和转移的机制
第五节肿瘤对机体的危害性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危害性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危害性
第六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七节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及上皮内瘤变
第八节常见肿瘤举例
一、上皮组织肿瘤
二、间叶组织肿瘤
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四、其他组织肿瘤
第九节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一、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二、环境致癌因素
三、肿瘤发生的内因及其作用机制
第六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水、钠代谢障碍
一、正常水、钠代谢
二、水、钠代谢障碍
第二节钾代谢障碍
一、正常钾代谢
二、钾代谢障碍
第三节钙磷代谢障碍
一、正常钙磷代谢、调节和功能
二、钙、磷代谢障碍
第七章水肿
第一节水肿的发病机制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二、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第二节水肿类型与特点
一、心性水肿
二、肾性水肿
三、肝性水肿
四、肺水肿
五、脑水肿
第三节水肿的特征和对机体的影响
一、水肿的表现特征
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第八章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酸碱物质的来源及平衡调节
一、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
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二节反映体内酸碱平衡变化的指标及其意义
第三节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一、代谢性酸中毒
二、呼吸性酸中毒
三、代谢性碱中毒
四、呼吸性碱中毒
第四节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一、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二、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三、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四、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五、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第九章缺氧
第一节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第二节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低张性缺氧
二、血液性缺氧
三、循环性缺氧
四、组织性缺氧
第三节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第四节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第十章发热
第一节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二、内生致热原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第二节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第三节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功能变化
一、代谢变化
二、功能变化
第十一章应激
第一节应激原与应激分期
一、应激原
二、应激的分期
第二节应激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二、应激的急性期反应
三、细胞应激反应
第三节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功能变化
一、代谢变化
二、功能变化
第四节应激与疾病
一、应激与躯体心身疾病
二、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第十二章,休克
第一节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一、休克的病因
二、休克的分类
第二节休克的分期和发病机制
一、休克早期
二、休克期
三、休克晚期
第三节休克时细胞的代谢改变和器官功能障碍
一、休克时细胞的代谢变化和结构损伤
二、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三、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第四节常见休克的病变特点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二、感染性休克
三、过敏性休克
四、心源性休克
五、神经源性休克
第十三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一节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第二节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三、血液的高凝状态
四、微循环障碍
第三节DIC的分期和分型
一、分期
二、分型
第四节DIC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和临床表现
一、出血
二、休克
三、器官功能衰竭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第十四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一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一、原因
二、影响因素
第二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一、自由基的作用
二、钙超载
三、白细胞的作用
第三节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一、心脏的变化
二、脑的变化
三、其他器官的变化
下篇各论
第十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
硬化性心脏病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第三节高血压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第四节风湿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各器官病理变化
第五节慢性心瓣膜病
一、二尖瓣狭窄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三、主动脉瓣狭窄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第六节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七节心肌炎和心肌病
一、心肌炎
二、心肌病
第八节心力衰竭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分类
二、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三、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四、心力衰竭时机体主要的功能代谢变化
第十六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
二、支气管哮喘
三、支气管扩张症
四、肺气肿
第二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及并发症
第三节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二、小叶性肺炎
三、间质性肺炎
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一、鼻咽癌
二、肺癌
第五节呼吸衰竭
一、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的功能代谢变化
……
第十七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八章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
第十九章常见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二十章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附篇
4、组织学与胚胎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
作者:周忠光主编
定价:65.00
ISBN号:9787513233422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书为中医药行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基础医学的主干学科之一,其内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全书分为上篇组织学、下篇胚胎学,教材内容由基本内容和参考内容组成,方便教学和学生自学。全书图文并茂,将抽象的微细结构生动地展示出来。本书适用于各大中医药院校学生、临床医生及相关从业者。
作者简介

男,1957年9月12日出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教学实验中心主任,黑龙江省解剖学会会员,1996年被聘任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已毕业硕士生8名,目前正指导硕士生20人,研究方向为针药结合抗衰老的实验研究,研究内容为主要脏器的形态学和组化研究。发表国家、省部级论文50篇,出版了本专科教材及著作11部,主编3部,副主编3部,参编5部。《益气养阴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际优秀成果奖、《参白口服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省政府二等奖及省教委一等奖、《关于国人胚胎期间器官组织胎龄变化的观察》获省教委二等奖、《丙肝复胶囊治疗丙型肝炎临床与实验研究》获省中医局二等奖、《海花胶囊治疗急性肿瘤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市科委三等奖。目前主持承担市科委、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各1项。

本书目录

上篇组织学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第一节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一、组织学研究内容
二、学习组织学的意义
第二节组织学研究发展简史
第三节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一、突出组织学基本内容
二、建立平面和立体的关系
三、注重形态与功能的统一
四、融会贯通
第四节组织学常用研究技术方法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技术
二、特殊光学显微镜技术
三、电子显微镜技术
四、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
五、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六、原位杂交技术
七、细胞化学计量技术
八、放射自显影技术
九、体外培养技术
十、细胞融合技术
十一、组织工程技术
第二章上皮组织
第一节被覆上皮
一、单层扁平上皮
二、单层立方上皮
三、单层柱状上皮
四、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五、复层扁平上皮
六、复层柱状上皮
七、变移上皮
第二节上皮组织的特殊分化结构
一、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特化结构
二、上皮细胞侧面的特化结构
三、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特化结构
第三节腺上皮和腺
一、腺细胞
二、外分泌腺的结构
三、外分泌腺的分类
第三章结缔组织
第一节固有结缔组织
一、疏松结缔组织
(一)基质
(二)纤维
(三)细胞
二、致密结缔组织
三、脂肪组织
四、网状组织
第二节软骨和骨
一、软骨
(一)软骨组织的结构
(二)软骨组织的分类
(三)软骨膜
(四)软骨的生长
二、骨
(一)骨组织的结构
(二)长骨的结构
三、骨的发生和生长
(一)骨组织发生的基本过程
(二)骨发生的方式
(三)影响骨生长的因素
第三节血液
一、血浆
二、血液的有形成分
(一)红细胞
(二)白细胞
(三)血小板
三、血细胞发生
(一)骨髓的结构
(二)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
(三)血细胞发生的一般规律
(四)各种血细胞发生的过程
第四章肌组织
第一节骨骼肌
一、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二、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一)肌原纤维
(二)横小管
(三)肌质网
三、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四、骨骼肌纤维的分类
第二节心肌
一、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二、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第三节平滑肌
一、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二、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第五章神经组织
第一节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一)胞体
(二)突起
二、神经元的分类
(一)按神经元的突起数量分类
(二)按神经元轴突的长短分类
(三)按神经元的功能分类
(四)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和神经
调质的化学性质分类
第二节突触
一、化学突触
二、电突触
第三节神经胶质细胞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一)星形胶质细胞
(二)少突胶质细胞
(三)小胶质细胞
(四)室管膜细胞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一)施万细胞
(二)卫星细胞
第四节神经纤维和神经
一、神经纤维的结构及分类
(一)有髓神经纤维
(二)无髓神经纤维
二、神经
第五节神经末梢
一、感觉神经末梢
二、运动神经末梢
第六章神经系统
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
一、大脑皮质
(一)大脑皮质的神经元类型
(二)大脑皮质的分层
(三)大脑皮质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二、小脑皮质
(一)小脑皮质的结构
(二)小脑皮质的传入纤维
三、脊髓
(一)灰质
(二)白质
四、脑脊膜和血脑屏障
(一)脑脊膜
(二)血脑屏障
第二节神经节
一、脊神经节
二、脑神经节
三、自主神经节
四、脉络丛和脑脊液
第七章循环系统
第一节心脏
一、心壁的结构
二、心脏传导系统
第二节血管
一、血管壁的基本结构
二、动脉
(一)大动脉
(二)中动脉
(三)小动脉
(四)微动脉
(五)动脉管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三、静脉
四、毛细血管
(一)毛细血管的结构
(二)毛细血管的分类
五、微循环
第三节淋巴管系统
第八章免疫系统
第一节免疫细胞
一、淋巴细胞
(一)淋巴细胞的分类
(二)淋巴细胞的功能特性
(三)淋巴细胞再循环
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三、抗原提呈细胞
第二节淋巴组织
一、弥散淋巴组织
二、淋巴小结
第三节淋巴器官
一、胸腺
(一)胸腺的结构
(二)胸腺的功能
二、淋巴结
(一)淋巴结的结构
(二)淋巴结内的淋巴通路
(三)淋巴结的功能
三、脾
(一)脾的结构
(二)脾的血液通路
(三)脾的功能
四、扁桃体
第九章消化系统
第一节消化管
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一)黏膜
(二)黏膜下层
(三)肌层
(四)外膜
二、口腔
(一)口腔黏膜的一般结构
(二)舌
(三)牙
(四)咽
三、食管
四、胃
(一)黏膜
(二)黏膜下层
(三)肌层
(四)外膜
五、小肠
(一)黏膜
(二)黏膜下层
(三)肌层
(四)外膜
六、大肠
(一)盲肠、结肠和直肠
(二)阑尾
(三)肛管
七、消化管黏膜的淋巴组织及其免疫功能
八、胃肠内分泌细胞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
(二)胃肠内分泌细胞激素的作用方式
第二节消化腺
一、大唾液腺
(一)大唾液腺的一般结构
(二)三对大唾液腺的结构特点
二、胰腺
(一)外分泌部
(二)内分泌部
三、肝
(一)肝小叶
(二)门管区
(三)肝内血液循环
四、胆囊
第十章呼吸系统
第一节鼻
一、前庭部
二、呼吸部
三、嗅部
(一)嗅上皮
(二)固有层
第二节喉
第三节气管和主支气管
一、气管
(一)黏膜
(二)黏膜下层
(三)外膜
二、主支气管
第四节肺
一、肺导气部
二、肺呼吸部
(一)呼吸性细支气管
(二)肺泡管
(三)肺泡囊
(四)肺泡
三、肺的血管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
第一节肾
一、肾单位
(一)肾小体
(二)肾小管
二、集合管
三、球旁复合体
四、肾间质
五、肾的血液循环
六、肾的淋巴管和神经
七、肾的非泌尿功能
第二节排尿管道
第十二章皮肤
第一节表皮
一、表皮的分层和角化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第二节真皮
第三节皮下组织
第四节皮肤的附属器
一、毛
二、皮脂腺
三、汗腺
四、指(趾)甲
第五节皮肤的再生与增龄变化
第十三章感觉器官
第一节眼
一、眼球壁
(一)纤维膜
(二)血管膜
(三)视网膜
二、眼球内容物
(一)晶状体
(二)玻璃体
(三)房水
第二节耳
一、外耳
二、中耳
三、内耳
(一)膜蜗管及螺旋器
(二)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三)壶腹嵴
第十四章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甲状腺
一、甲状腺滤泡
二、滤泡旁细胞
第二节甲状旁腺
一、主细胞
二、嗜酸性细胞
第三节肾上腺
一、皮质
(一)球状带
(二)柬状带
(三)网状带
二、髓质
第四节垂体
一、腺垂体
(一)远侧部
(二)中间部
(三)结节部
(四)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关系
二、神经垂体及其与下丘脑的关系
第五节松果体
第六节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第十五章男性生殖系统
第一节睾丸
一、生精小管
(一)支持细胞
(二)生精细胞和精子发生
二、睾丸间质
三、直精小管和睾丸网
四、睾丸功能的内分泌调节
第二节生殖管道
一、附睾
二、输精管
第三节附属腺
一、前列腺
二、精囊
三、尿道球腺
第四节阴茎
第十六章女性生殖系统
第一节卵巢
一、卵泡的发育与成熟
(一)原始卵泡
(二)生长卵泡
(三)成熟卵泡
二、排卵
三、黄体形成和演变
四、闭锁卵泡与间质腺
第二节输卵管
第三节子宫
一、子宫底部和体部
(一)子官内膜
(二)子宫肌膜
(三)子宫外膜
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一)月经期
(二)增生期
(三)分泌期
三、卵巢和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
神经内分泌调节
四、子宫颈
第四节阴道
第五节乳腺
一、乳腺的一般结构
二、静止期乳腺
三、活动期乳腺
下篇胚胎学
第十七章胚胎学绪论
一、人体发生概述
二、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三、胚胎学的发展史
(一)国外医学
(二)祖国医学
四、胚胎学的意义及在医学中的地位
五、胚胎学的学习方法
第十八章胚胎学总论
第一节生殖细胞和受精
一、生殖细胞的发生和成熟
二、受精
(一)受精过程
(二)受精的条件
(三)受精的意义
第二节人胚早期发生
一、卵裂、胚泡形成和植入
(一)卵裂及胚泡形成
(二)植入
二、胚层的形成
(一)二胚层胚盘的形成
(二)三胚层胚盘的形成
三、三胚层的分化和胚体外形的建立
(一)三胚层的分化
(二)胚体外形的建立
第三节胎膜和胎盘
一、胎膜
(一)绒毛膜
(二)羊膜囊
(三)卵黄囊
(四)尿囊
(五)脐带
二、胎盘
(一)胎盘的形态结构
(二)胎盘的血液循环
(三)胎盘的功能
第四节胚胎各期外形特征及胚胎龄的推算
一、胚胎各期外形特征
二、胚胎龄的推算
三、预产期的推算
四、影响胎儿生长的因素及围生期
第五节双胎、多胎和连体双胎
一、双胎
二、多胎
三、连体双胎
第十九章胚胎学各论
第一节颜面、口腔和颈的发生
一、鳃弓及咽囊的发生
二、颜面的形成
三、腭的发生与口腔、鼻腔的分隔
四、颈部的形成
五、先天性畸形
第二节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
一、消化系统的发生
(一)咽的发生及咽囊的演变
(二)甲状腺的发生
(三)食管、胃、肠的发生
(四)肝和胆囊的发生
(五)胰腺的发生
二、呼吸系统的发生
三、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先天性畸形
第三节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一、泌尿系统的发生
(一)肾和输尿管的发生
(二)膀胱与尿道的发生
二、生殖系统的发生
(一)生殖腺的发生
(二)生殖管道的发生和演化
三、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先天性畸形
第四节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一、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二、心脏的发生
(一)原始心脏的形成
(二)心脏外形的建立
(三)心脏内部的分隔
三、胎儿的血液循环及出生后变化
四、循环系统的先天性畸形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
一、神经管的早期分化
二、脊髓的发生
三、脑的发生
四、神经系统的先天性畸形
第六节眼与耳的发生
一、眼的发生
二、耳的发生
三、眼、耳的先天性畸形
第七节四肢的发生
第二十章先天性畸形
第一节先天性畸形的发生原因
一、遗传因素
(一)染色体畸变
(二)基因突变
二、环境因素
(一)生物性致畸因子
(二)化学性致畸因子
(三)物理性致畸因子
(四)其他致畸因子
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
第二节致畸敏感期
第三节先天性畸形的预防
一、遗传咨询
二、孕期保健
三、产前检查
(一)羊水检查
(二)绒毛膜活检
(三)仪器检查
四、宫内治疗
(一)手术治疗
(二)非手术治疗
中英名词对照索引

温馨提示
欢迎您选择北京考试书店,在这里,我们向您承诺,本书店出售图书均为正版图书,请您放心购买!
如您在下订单的时候遇到难题,欢迎您随时咨询我们的客服人员;
咨询热线:13520801473;在线QQ:1119846269;
如您对我们的书店有任何建议,欢迎您发邮件给我们,我们的邮箱:service@bookskys.com
北京考试书店祝您购物愉快!
汇款账号
汇款户名:庹珍珍
中国工商银行帐号:6222 0202 0004 8271 965
中国农业银行帐号:6228 4800 1051 6883 112
中国银行帐号:6013 8201 0001 5744 736
中国邮政银行帐号:6221 8810 0006 5935 785
中国建设银行账号: 6227 0000 1286 0174 562
支付宝账号:tuozhenzhen88@126.com

相关图书

中医药十三五规划教材分类
推荐图书
考试资讯
友情链接:北京考试书店 考试哇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