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儿科学+内科学+针灸学(全套9本)中医学十三五规划重点教材 第十版

  •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图书作者:谈勇、李灿东、钟赣生 等
  • 图书定价:¥495.00
  • 折扣价格:¥420.75
  • 为您节省:¥74.25
  • 图书ISBN:9787513233347
  • 正品承诺: 正品承诺
  • 出版时间:2017年9月1日
  • 图书版次:第一版
  • 本书邮费:邮费说明
  • 图书开本:16
  • 点击次数:

中医妇科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儿科学+内科学+针灸学(全套9本)中医学十三五规划重点教材 第十版

内容简介

中医妇科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儿科学+内科学+针灸学(全套9本)中医学十三五规划重点教材 第十版
包含如下:
中医妇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   定价:51元
中医诊断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   定价:39元
中药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等专业用)定价:63元
方剂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等专业)第十版                             定价:49元
中医外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   定价:59元
中医基础理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 定价:38元
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   定价:49元
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用)第十版            定价:78元
针灸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用)第十版 定价:69元
合计:495元
本书目录
1、针灸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用)第十版
作者:梁繁荣,王华主编
定价:69.00
ISBN号:9787513233934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绪论概述了针灸学的概念和范畴,全面阐述了针灸学的发展史、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归纳了针灸学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上篇为针灸理论,主要论述了经络腧穴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重点介绍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和操作等;中篇为针灸技法,主要论述了刺法、灸法的起源发展与应用原则,重点介绍了以毫针、艾灸为主题的各种针灸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求等;下篇为针灸治疗,主要论述了针灸治疗原则、作用和治病特点、针灸诊治规律、针灸处方等,重点介绍了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以适应临床需要;附篇介绍了针灸研究进展,解释了古代人体部位名称,以适用现代针灸的编写思路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选录了针灸歌诀,介绍了针灸病历书写格式与要求,并附彩图。
作者简介
梁繁荣1977年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医疗系。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国家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针灸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
2、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用)第十版
作者:张伯礼,吴勉华编
定价:78.00
ISBN号:9787513234825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4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书目录

上篇总论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第二节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
第三节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
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
第二节中医内科疾病的辨治原则
第三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第一节风寒暑湿燥火辨治概要
第二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辨治概要

下篇各论
第四章肺系病证
第一节感冒
第二节咳嗽
第三节哮病
第四节喘证
第五节肺痈
第六节肺痨
第七节肺胀
第八节肺痿
第五章心系病证
第一节心悸
第二节胸痹
第三节心衰
第四节不寐
【附】多寐
第六章脑系病证
第一节头痛
第二节眩晕
第三节中风
第四节痴呆
第五节癫狂
第六节痫证
第七章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胃痛
【附一】吐酸
【附二】嘈杂
第二节胃痞
第三节呕吐
第四节噎膈
【附】反胃
第五节呃逆
第六节腹痛
第七节泄泻
第八节痢疾
第九节便秘
3、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第十版
作者:马融主编
定价:49.00
ISBN号:9787513233583
出版日期:2018年05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教材为中医院校的一门临床主干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统一,尤其注重课程的临床实践性。教材分为总论及各论,总论部分介绍了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儿童保健的内容。各论部分介绍了儿科常见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诊断、辨证论治等内容。
作者简介
马融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博士后管委会评审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医儿科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天津市教学名师。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30余年。

本书目录

上篇基础篇
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
第二节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代~宋代)
第三节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第四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二章小儿年龄分期
第三章小儿生长发育
第四章生理病理病因特点
第一节生理特点
第二节病理特点
第三节病因特点
第五章临证概要
第一节诊法概要
第二节辨证概要
第三节治法概要
第六章儿童保健
第一节胎儿期保健
第二节新生儿期保健
第三节婴儿期保健
第四节幼儿期保健
第五节学龄前期保健
第六节学龄期保健
第七节青春期保健
下篇临床篇
第七章新生儿病
第一节硬肿症
第二节胎黄
第三节脐部疾病(脐湿、脐疮、脐血、脐突)
第八章肺系病证
第一节感冒
第二节咳嗽
第三节肺炎喘嗽
第四节哮喘
第五节反复呼吸道感染
第九章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鹅口疮
第二节口疮
第三节呕吐
第四节腹痛
第五节泄泻
第六节便秘
第七节厌食
第八节积滞
第九节疳证
第十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第十章心肝系病证
第一节夜啼
第二节汗证
第三节病毒性心肌炎
第四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第五节抽动障碍
第六节惊风
第七节痫病
第十一章肾系病证
第一节水肿
第二节尿血
第三节尿频
第四节遗尿
第五节五迟、五软
第六节性早熟
第十二章传染病
第一节麻疹
第二节风疹
第三节猩红热
第四节水痘
第五节手足口病
第六节流行性腮腺炎
第七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八节百日咳
第十三章寄生虫病
第一节蛔虫病
第二节蛲虫病
第十四章其他病证
第一节发热
第二节夏季热
第三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四节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第五节紫癜
第六节湿疹
第七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附篇
一、常用方剂
二、常用中成药
三、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
四、儿童常规计划免疫程序
4、中医基础理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第十版
作者:郑洪新主编
定价:38.00
ISBN号:9787513234351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书阐释和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本教材的编写内容在上版的基础上作了适度调整:除更新了现代研究进展外.删除或降格了部分临床意义不大的内容,增添了对中医临床有指导意义或与后续课程相接轨的内容,如在五行学说中删除了以五行推断病情轻重的相关内容,降格五行胜复为阅读材料,增添了中土五行及其临床应用;在气的运动部分增添了脏腑之气升降运动的理论渊源和临床应用;在藏象中增添了五脏各精气阴阳的生理作用,作为阅读材料.以与后续课程中医诊断学接轨;在体质中增添了九种体质的判定标准为阅读材料,以利于临床应用等。
作者简介
郑洪新,女,1952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辽宁省教学名师。学术任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研究会常委。
5、
中医外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
作者:陈红风主编
定价:59.00
ISBN号:9787513233491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和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等,共五章,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各论以中医病名为主线,以类病为章,具体疾病为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和其他外科疾病共九章,每病包括无题概述、病因病机、辨病、治疗、预防与调护等内容。
作者简介
陈红风,女,1964年2月出生,中医外科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乳腺科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中医外科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编委、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家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上海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术带头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6、方剂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等专业)第十版
作者:李冀,连建伟主编
定价:49.00
ISBN号:9787513233835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方剂学》是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本书对选收之基础方、代表方及常用方,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核心,分析证治机理。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论,重点介绍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方剂的剂型、方剂的煎服法、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变化等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下篇各论,依据以法统方的原则,按功用将方剂分为数十种类别,并一一进行介绍。
作者简介
李冀,男,1960年11月出生。199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国家重点学科方剂学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特聘教授。
7、
中药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等专业用)
作者:钟赣生主编
定价:63.00
ISBN号:9787513233712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教材包括总论、附编、各论、附录几个部分。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等概念,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性能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重点介绍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概念、产生由来、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及如何运用药性理论综合分析、认识、掌握中药的效用;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配伍禁忌、证候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作者简介
男,1961年出生,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本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审评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学科评委等职。

本书目录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八章解表药
第九章清热药
第十章泻下药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
第十二章化湿药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第十四章温里药
第十五章理气药
第十六章消食药
第十七章驱虫药
第十八章止血药
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药
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二十一章安神药
第二十二章平肝熄风药
第二十三章开窍药
第二十四章补虚药
第二十五章收涩药
第二十六章涌吐药
第二十七章攻毒
第二十八章拔毒化腐生肌药
附录
临床常见百种病症用药简介
药名笔画索引
药名拼音索引
8、中医诊断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
作者:李灿东主编
定价:39.00
ISBN号:9787513234009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教材从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基本思维、基本方法构建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知识框架,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八纲、病性、病位辨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和方法,熟悉医案与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作者简介
李灿东,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科研和中诊临床工作,出版著作10余部,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本书目录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诊法
(二)诊病
(三)辨证
(四)病历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二)见微知著
(三)以常衡变
(四)因发知受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
(二)四诊合参
(三)病证结合
(四)动静统一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注意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的学习
(二)注重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
(三)强化临床实践与技能训练
上篇诊法
第一章望诊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一)神的概念
(二)望神的原理及意义
(三)望神的主要内容
(四)望神的注意事项
二、望色
(一)望色的原理及意义
(二)常色
(三)病色
(四)望色十法
(五)望色的注意事项
三、望形
(一)望形的原理及意义
(二)望形的内容
四、望态
(一)望态的原理及意义
(二)望态的内容
第二节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一)望头
(二)望发
(三)望面
二、望五官
(一)望目
(二)望耳
(三)望鼻
(四)望口与唇
(五)望齿与龈
(六)望咽喉
三、望颈项
四、望躯体
(一)望胸胁
(二)望腹部
(三)望腰背部
五、望四肢
(一)外形
(二)动态
六、望二阴
(一)望前阴
(二)望后阴
七、望皮肤
(一)色泽异常
(二)形态异常
(三)皮肤病症
第三节舌诊
一、舌的形体结构
二、舌诊原理
(一)脏腑经络联系于舌
(二)舌面的脏腑分候
(三)气血津液充养于舌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舌诊的方法
(二)舌诊的注意事项
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一)舌诊的内容
(二)正常舌象
(三)舌象的生理性变异
五、望舌质
(一)望舌神
(二)望舌色
(三)望舌形
(四)望舌态
六、望舌苔
(一)望苔质
(二)望苔色
七、望舌下络脉
八、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
(一)舌象分析要点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望小儿食指络脉
一、望小儿食指络脉的原理及意义
二、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
三、小儿食指正常络脉
四、小儿食指病理络脉
第五节望排出物
一、望痰
二、望涕
三、望涎唾
四、望呕吐物
第二章闻诊
第一节听声音
一、正常声音
二、病变声音
(一)发声
(二)语言
(三)呼吸
(四)咳嗽
(五)呕吐
(六)呃逆
(七)暖气
(八)太息
(九)喷嚏
(十)肠鸣
第二节嗅气味
一、病体之气
(一)口气
(二)汗气
(三)痰涕之气
(四)呕吐物之气
(五)排泄物之气
二、病室之气
第三章问诊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
(一)获取的病情资料比较全面
(二)有利于疾病的及时诊断
(三)有助于医患之间的交流
二、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问诊的方法
(二)问诊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二、主诉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
(一)平素的健康状况
(二)既往的患病情况
五、个人生活史
(一)生活经历
(二)饮食起居
(三)精神情志
(四)婚育状况
六、家族史
第三节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一)恶寒发热
(二)但寒不热
(三)但热不寒
(四)寒热往来
二、问汗
(一)有汗无汗
(二)特殊汗出
(三)局部汗出
三、问疼痛
(一)问疼痛的性质
(二)问疼痛的部位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一)头晕
(二)胸闷
(三)心悸
(四)胁胀
(五)脘痞
(六)腹胀
(七)身重
(八)身痒
(九)麻木
(十)拘挛
(十一)乏力
五、间耳目
(一)问耳
(二)问目
六、问睡眠
(一)失眠
(二)嗜睡
七、问饮食口味
(一)问口渴与饮水
(二)问食欲与食量
(三)问口味
八、问二便
(一)问大便
(二)问小便
九、问经带
(一)问月经
(二)带下
十、问小儿
(一)问出生前后情况
(二)问预防接种、传染病史
(三)问发病原因
第四章切诊
第一节脉诊
一、脉诊的原理
(一)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主要动力
(二)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基础
(三)脏腑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
二、诊脉的部位
(一)遍诊法
(二)三部诊法
(三)寸口诊法
三、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诊脉的方法
(二)诊脉的注意事项
(三)脉象要素
四、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五、病理脉象
(一)常见病理脉象
(二)相似脉的鉴别
(三)相兼脉与主病
(四)真脏脉
六、妇人脉和小儿脉
(一)妇人脉
(二)小儿脉
七、脉诊的临床意义及临床运用
(一)脉诊的临床意义
(二)脉症的顺逆与从舍
第二节按诊
一、按诊的意义
二、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按诊的方法
(二)按诊的注意事项
三、按诊的内容
(一)按胸胁
(二)按脘腹
(三)按肌肤
(四)按手足
(五)按腧穴
第五章八纲辨证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
一、表里辨证
(一)表证
(二)里证
(三)半表半里证
(四)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二、寒热辨证
(一)寒证
(二)热证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三、虚实辨证
(一)虚证
(二)实证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四、阴阳辨证
第二节八纲证之间的关系
一、证的相兼
二、证的错杂
(一)表里同病
(二)寒热错杂
(三)虚实夹杂
三、证的转化
(一)表里出入
(二)寒热转化
(三)虚实转化
第六章病性辨证
第一节六淫辨证
一、风淫证
二、寒淫证
三、暑淫证
四、湿淫证
五、燥淫证
六、火淫证
第二节阴阳虚损辨证
一、阳虚证
二、阴虚证
三、亡阳证
四、亡阴证
第三节气血辨证
一、气病辨证
(一)气虚证
(二)气陷证
(三)气不固证
(四)气脱证
(五)气滞证
(六)气逆证
(七)气闭证
二、血病辨证
(一)血虚证
(二)血脱证
(三)血瘀证
(四)血热证
(五)血寒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一)气血两虚证
(二)气虚血瘀证
(三)气不摄血证
(四)气随血脱证
(五)气滞血瘀证
第四节津液辨证
一、津液亏虚证
二、痰证
三、饮证
四、水停证
第七章病位辨证
第一节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一)心血虚证
(二)心阴虚证
(三)心气虚证
(四)心阳虚证
(五)心阳虚脱证
(六)心火亢盛证
(七)心脉痹阻证
(八)痰蒙心神证
(九)痰火扰神证
(十)瘀阻脑络证
(十一)小肠实热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一)肺气虚证
(二)肺阴虚证
(三)风寒犯肺证
(四)风热犯肺证
(五)燥邪犯肺证
(六)肺热炽盛证
(匕)痰热壅肺证
(八)寒痰阻肺证
(九)饮停胸胁证
(十)风水搏肺证
(十一)大肠湿热证
(十二)肠热腑实证
(十三)肠燥津亏证
(十四)肠虚滑泻证
(十五)虫积肠道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一)脾气虚证
(二)脾虚气陷证
(三)脾阳虚证
(四)脾不统血证
(五)湿热蕴脾证
(六)寒湿困脾证
(七)胃气虚证
(八)胃阳虚证
(九)胃阴虚证
(十)寒滞胃脘证
(十一)胃热炽盛证
(十二)食滞胃脘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一)肝血虚证
(二)肝阴虚证
(三)肝郁气滞证
(四)肝火炽盛证
(五)肝阳上亢证
(六)肝风内动证
(七)寒凝肝脉证
(八)胆郁痰扰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一)肾阳虚证
(二)肾虚水泛证
(三)肾阴虚证
(四)肾精不足证
(五)肾气不同证
(六)肾不纳气证
(七)膀胱湿热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肾不交证
(二)心肾阳虚证
(三)心肺气虚证
(四)心脾两虚证
(五)心肝血虚证
(六)脾肺气虚证
(七)肺肾阴虚证
(八)肝火犯肺证
(九)肝胃不和证
(十)肝郁脾虚证
(十一)肝胆湿热证
(十二)肝肾阴虚证
(十三)脾肾阳虚证
第二节六经辨证
一、辨六经病证
(一)太阳病证
(二)阳明病证
(三)少阳病证
(四)太阴病证
(五)少阴病证
(六)厥阴病证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
(一)传经
(二)直中
(三)合病
(四)并病
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
一、辨卫气营血证
(一)卫分证
(二)气分证
(三)营分证
(四)血分证
二、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一)顺传
(二)逆传
第四节三焦辨证
一、辨三焦病证
(一)上焦病证
(二)中焦病证
(三)下焦病证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
(一)顺传
(二)逆传
第五节经络辨证
一、辨十二经脉病证
二、辨奇经八脉病证
下篇诊断综合运用
第八章中医诊断思维与应用
第一节中医诊断思维方法
一、中医诊断基本思维方法
(一)比较法
(二)类比法
(三)分类法
(四)归纳法
(五)演绎法
(六)反证法
(七)模糊判断法
二、中医诊断的思维过程
(一)四诊信息的采集与分析
(二)辨证方法的综合应用
(三)疾病诊断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节中医诊断思维的应用
一、辨症
(一)症的有无
(二)症的轻重
(三)症的真假
(四)症的偏全
二、辨证
(一)证的有无
(二)证的轻重
(三)证的缓急
(四)证的兼杂
(五)证的演变
(六)证的真假
三、辨病
(一)病有中西
(二)病有因果
(三)病有善恶
(四)病有新久
四、辨人
(一)性别差异
(二)年龄差异
(三)体质差异
(四)习惯差异
(五)体型差异
五、辨机
(一)病证之机
(二)动态先机
第九章中医医案与病历书写
第一节中医医案
一、中医医案的特点
二、中医医案的内容
三、中医医案示例
第二节中医病历书写
一、中医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
二、中医病历书写的重点内容
(一)主诉的确定与书写要求
(二)现病史与既往史的划分
(三)现病史的书写要求
(四)诊断结论书写要求
三、中医病历书写的格式
(一)门诊病历
(二)住院病历
(三)病程记录
9、中医妇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
作者:谈勇主编
定价:51.00
ISBN号:9787513233347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主干课程。本书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书分为总论、各论和附论三部分,涉及理论、临床和女性生殖器官解剖、女性生殖系统生理、正常妊娠、正常分娩、妇科检查与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计划生育等内容,共设16章。
作者简介
谈勇,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科主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副主编。

温馨提示
欢迎您选择北京考试书店,在这里,我们向您承诺,本书店出售图书均为正版图书,请您放心购买!
如您在下订单的时候遇到难题,欢迎您随时咨询我们的客服人员;
咨询热线:13520801473;在线QQ:1119846269;
如您对我们的书店有任何建议,欢迎您发邮件给我们,我们的邮箱:service@bookskys.com
北京考试书店祝您购物愉快!
汇款账号
汇款户名:庹珍珍
中国工商银行帐号:6222 0202 0004 8271 965
中国农业银行帐号:6228 4800 1051 6883 112
中国银行帐号:6013 8201 0001 5744 736
中国邮政银行帐号:6221 8810 0006 5935 785
中国建设银行账号: 6227 0000 1286 0174 562
支付宝账号:tuozhenzhen88@126.com

相关图书

中医药十三五规划教材分类
推荐图书
考试资讯
友情链接:北京考试书店 考试哇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