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教材-申论策略精华

  •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 图书作者:崔守军
  • 图书定价:¥42.00
  • 折扣价格:¥33.60
  • 为您节省:¥8.40
  • 图书ISBN:978-7-80724-730-231
  • 正品承诺: 正品承诺
  • 出版时间:2009年6月1日
  • 图书版次:第一版
  • 本书邮费:邮费说明
  • 图书开本:16开
  • 点击次数: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教材-申论策略精华

内容简介

本书目录
第一章申论命题规律1
第一节什么是申论1
一、申论的含义1
二、申论考试的性质2
三、申论考试的特征2
四、申论考试考查的能力4
第二节申论考试成功的前提——虚拟身份6
一、如何理解公务员?6
二、公务员角色定位6
三、公务员必须具备的意识 7
第三节申论十年真题命题趋势分析9
一、申论十年真题“给定资料”的变化趋势与规律分析9
二、申论十年真题题型概览14
三、申论十年真题题型的变化趋势与规律分析17
四、申论真题的阅卷流程、评分标准19
第四节申论真题的重要性与利用22
一、申论真题的重要性22
二、申论真题的作用22
三、申论真题的利用22
第二章申论命题招式23
命题招式一高度概括材料主旨命题模式23
命题招式二角色和情景模拟命题模式25
命题招式三建设性开放命题模式26
命题招式四三段式或者四段式命题模式27
命题招式五“有效性分析”模式成为一种新的命题模式28
命题招式六命题或者半命题的开放式作文模式29
第三章申论解题策略30
第一节申论十年真题题型分析30
一、概括型题型30
二、对策题型31
三、分析型题型32
四、写作论证题型32
第二节申论方法论策略34
一、申论要达到怎样的阅读速度34
二、如何提高申论的阅读速度35
三、如何阅读、剖析给定材料37
四、如何提出对策41
五、如何写作论证51
六、逆向思维——提对策、做论证的另一种方法论57
第三节申论解题制胜策略65
一、类别分类法(概括类题型)65
二、主体分析法(对策类题型)66
三、辩证分析法(分析评论题型)68
四、常规四层法(写作论证题)72
五、焦点聚集法(写作论证题)79
第四章理论建构与政策走向85
第一节理论建构85
一、科学发展观理论85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86
第二节政策走向88
一、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88
二、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90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91
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92
五、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93
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94
七、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95
第五章真题实践101
第一节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解题实践101
第二节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分析157
一、地方公务员考试与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的联系157
二、地方公务员考试与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的区别159
三、各地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的比较分析163
第三节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解题实践165
第六章社会热点问题训练与指导248
热点一2009年我国的经济问题248
一、2009年我国经济问题的背景知识248
二、2009年我国经济问题的相关链接250
三、参考范文253
热点二“霸王条款”问题256
一、“霸王条款”问题的背景知识256
二、“霸王条款”问题的相关链接257
热点三大学生就业问题262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背景知识262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关链接266
三、参考范文267
热点四“人肉搜索”问题269
一、“人肉搜索”问题的背景知识269
二、“人肉搜索”问题的相关链接271
三、参考范文273
目录热点五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276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背景知识276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相关链接280
三、参考范文282
热点六医疗体制改革问题284
一、医疗体制改革问题的背景知识284
二、医疗体制改革问题的相关链接287
三、参考范文289
热点七食品安全问题291
一、食品安全问题的背景知识291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链接293
三、参考范文295
热点八住房保障问题300
一、住房保障问题的背景知识300
二、住房保障问题的相关链接302
三、参考范文305
第七章全真模拟试题308
模拟试卷一308
一、注意事项308
二、给定资料308
三、作答要求312
模拟试卷二315
一、注意事项315
二、给定资料315
三、作答要求318
模拟试卷三322
一、注意事项322
二、给定资料322
三、作答要求327
第八章治国理政名言警句330
一、方法观330
二、群众观331
三、廉政观331
四、环保观332


图书节选

申论策略精华

第一章申论命题规律
第一节什么是申论
一、申论的含义
关于“申论”一词,不少书本都认为是出自孔子《论语》中的“申而论之”,但也有学者经过考证在《论语》中没有发现“申而论之”的提法,只有“子之燕居,申申如也”之句与今天的“申论”意思相近,进而考证出“申而论之”最早见之于清朝《四库全书御制读史记儒林传》。笔者认为,作为现在的一种应试文体,我们对“申论”一词的来源没有必要做太多的考证和争论。
从字面上理解,“申”可以理解成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 所谓“申论”也就是根据特定的材料和话题归纳出其核心和关键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展开论述、论证即可。“申论”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论述的特点。它不是那种凭主观好恶选材、尽情张扬个性的放言宏论,而是要求准确把握住一定的客观事实,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做出必要的说明、申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发表中肯见解,提出方略,进行论证。它的功能,与社会交际中广泛使用的议论文完全不同。
简单说,答“申论”不是写作文,“申论”不是论文,“申论”也不是一般议论文。为了让应试者弄清楚什么是申论,我们不妨以图表的形式来说明。
文书分类具体类型宣传文书1.讲话稿;2.公务演讲辞;3.倡议书;4.简报、公报事务文书1.述职报告;2.大事记;3.调查报告;4.申论会议文书1.会议记录;2.会议纪要;3.会议报告交际文书1.专用书信;2.公务书信;3.事务书信晓谕性文书1.公告;2.通告;3.通报;4.函;5.公报规章性文书1.条例;2.规定;3.公约;4.守则;5.章程;6.制度;7.细则;8.办法;9.须知指挥性文书1.命令;2.决定;3.决议;4.布告指示性文书1.指示;2.批复;3.意见;4.通知呈请性文书1.请示;2.议案;3.报告可见,申论是“事务文书”的一种。有的人把它当成一般公文,这实际上也不完全正确。因为公文里不存在议论的成分,公文没有商量的余地,更不能主观发挥自己的观点。而申论则不一样,可以议论,只是议论必须限定在政策的框架内。准确地说,申论就是给定材料下的“策论”。
按照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的概括:“使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缓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实际上是说,策论应该深刻阐述国家管理的策略,要结合当前国家的主要事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根据策论的含义,我们把它总结为“三要”、“三不要”:要紧密结合时代,结合国家主要事务,不要脱离时代空泛地高谈阔论;要驾驭权力来拯救世俗的不良风气,不要发表刻薄的伪谬之论;要像行云流水,论述立足点高,切中时弊,不要太锋芒毕露。
作为一种专门用于选拔录用国家公务员的应试文体,申论适当地借鉴了我国古代科举应试中“策论”的一些经验与做法。“策论”和“申论”都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都要求应试者具有出众的文字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提出的对策(方案)都要有可行性。但“申论”在内容上比“策论”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在形式上比“策论”更加灵活多变。“策论”大多要求应试者就一些重大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应试者分析问题的能力。申论则要求应试者从一大堆反映日常问题的现实材料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考查应试者搜集和处理各类日常信息的素质与潜能,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征,也符合当今国家公务员实际工作的需要。
从大纲规定及历年实际出题情况来看,申论考试为应试者提供了一系列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要求应试者仔细阅读这些材料,概括出它们反映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实际方案,最后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和论证。“申论”的写作,避开了传统“作文”中那些未必适合考查公务员的因素,使必须考查的能力得到了突出。
二、申论考试的性质
古人讲:“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是古人对弈棋之道的经验性概括。高明的棋手与人对弈,总是顾全大局,筹划全盘,攻守有度,进退适宜,方可稳操胜券。若只注意谋子,一时杀伐虽然痛快,却忽略了大势的变化,纵使开头略有小得,最终也会因疏于筹划而全盘皆输。可以说,善弈者谋一局之胜,不善弈者求数子之得。掌握申论的考试的性质,就具有指导性意义,可以从全局角度帮助我们理解如何把握申论考试。
申论考试所提供的材料,一般都是社会性较强的背景材料,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问题均有所涉及;申论考试的试题,一般也都是现实性问题。从资料选题来看,依然是社会三点:热点、难点、焦点。但是由于考试时间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申论所给的背景材料不是原始的信息,而是经过加工的半成品材料。这些半成品的背景材料,头绪不很清楚,条理也较为混乱,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需要应试者研究、梳理、归纳。 申论测试只是公务员选拔考核的初选,应试者来自方方面面,专业也不尽相同,所以不会对某一专业特别倾斜,而是要求应试者具备较为丰富的常识。
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依据的是党的方针、政策、法规,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针对性,要切实可行。申论考试作答也要如此,不要说套话、假话,不能漫无边际、无的放矢。
申论考试所给的材料,可能涉及面很广,但试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合理性,也就是说,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般是具有可行性的。比如,2000年的噪音污染而导致的纠纷问题,可以通过城市建设合理规划获得根本性解决,当然必要的赔偿也应有所考虑。又如,2001年的PPA问题,是当时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但完全可以通过舆论的正确引导来化解百姓心里的不安。又如,2006年的公共安全问题,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难题,可以通过建立公共安全应对机制来解决。
申论考试不会引导应试者漫无边际地遐想,不管问题多么复杂,涉及面多么广,人们的见解多么莫衷一是,申论考试选取的题目都是可以解决而且也能够解决的。这样的命题思路,是由公务员考试的性质决定的。
三、申论考试的特征
申论考试是根据目前机关工作的需要,对应试者阅读能力、文字水平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方法。
它同其他考试一样,也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拔的规范性
选拔公务员的申论测试,一开始就借鉴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仅注重对应试者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而且也注重对应试者可能将要从事行政机关工作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的考查。在科目设置、考试形式上都是按国际标准设计的,在内容上体现了中国特色。西方一些实行公务员制度时间较长的国家的公务员考试,是分类分等、定时定期进行的,人员的选拔录用与职位紧密结合,采用不同的试卷,以满足不同岗位、不同职位对人员的不同需求。我国也将逐步在公共科目试卷中,体现中央、国家机关和垂直管理系统在用人上的不同要求,逐步做到分类、分等、定期考试。
(二)形式的多样性
申论测试除了给出的材料部分外,其答卷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概括部分,二是对策部分,三是议论部分。概括部分可能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中的某一种形式,也可能综合了多种文体形式;对策部分,则是应用文写作;议论部分自然是给定条件下的大作文写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申论测试既考查了应试者普通文体的写作能力,也考查了公文写作能力,测试形式非常灵活、实用。
(三)背景的广泛性
申论测试十分注重对应试者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为反映这一要求,申论所给定的背景资料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其广泛,且表述比较准确,一般不会出现偏差。申论的背景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大部分已有定论,但也有一些问题尚无定论或存在争议,需要应试者自己去理解、分析和判断,并作出解答。
(四)内容的非专业性
申论考试是一种素质测试,要求应试者具有比较丰富的常识,这些常识来源于应试者日常的积累,不是突击性地死记硬背某一专业知识就可以圆满完成试卷的。除按类别进行申论考试的情况之外,申论考试试题不会向某种专业性知识特别倾斜。因为应试者来自各个方面,所学专业或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有很大差异,所以要求应试者处理加工的材料必须具有普遍性、非专业性。比如2000年的试卷,粗看所给材料,可能以为学法律专业的应试者会占便宜,从法律角度去讨论应如何去打这场官司,这就与测试目标相差甚远,其实红星新村居民状告印刷总公司的事并不是只通过法律手段就能解决的问题;2001年的试卷,看似医药卫生问题,其实问题的解答与医药卫生专业知识水平高低并无关系。可见,申论考试的试题一般涉及的内容和观点都不会有所偏颇或有太大争议,这样对学不同专业或从事不同工作的应试者才是公平的。
(五)目的的针对性
申论测试考查的目标是明确的,针对性很强,即主要考查应试者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分析、概括、论述体现出来,从所提出的方案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体现出来。从这一角度看,考查的目标与测试的命题是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试题为测试的目标服务,目标则是试题设计的指导思想。因此,应试者应认真地阅读给定资料,仔细梳理出材料中预设的环境和条件,在充分把握资料本质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条分缕析,才能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回答和论证问题。
(六)答案的开放性
申论测试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确切、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从资料背景来看,都是有关当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的社会问题,有的已有定论,有的尚未定论,完全要应试者自己来解决。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提出对策还是进行论证,都不会有一个确切、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以对策部分为例,这部分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办法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但是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相对的,在不同地区以及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可能一样,更何况有的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合理的方案,因此哪一种更为合理,针对性与可行性更强,要对若干方案比较论证后方能确定。又如论证部分,抓住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论证、采用什么方法与结构,要适合自己的特长,因而也绝不会有一个具体唯一的标准。因此申论的评定,也只能是综合的、全面的、等级式的,不可能有确切的、唯一的标准。正因为申论测试没有确定的答案,所以给了应试者以发挥的空间,不同的应试者完全可以较充分地展示各自不同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拔到满意的人才。
四、申论考试考查的能力
根据《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中的第四部分“申论介绍”的内容,“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申论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考查,基于大纲的论述和笔者对申论考试的研究,在我国公务员考试中,以下五种能力是申论考查的要点:
(一)阅读理解能力
就是要求应试者读懂所给出材料的真实涵义,这是答好申论试题最基础的工作,由于试卷给出的资料是前后无序的,这就需要应试者能够理清头绪,把握材料之间的关联,掌握材料反映事物的本质,抓住材料的主旨;这就需要应试者必须具有把握材料的敏感性和准确度的能力,千万不能就事论事,否则就会跑题或偏离了主题。
(二)综合分析能力
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对材料的综合分析,不是简单地罗列物的顺序,也不是单纯的缩写或复述,而是运用所学的逻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综合,这就需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归纳等方法分析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公务员日常处理问题能力的集中体现。不懂综合就不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体,不懂分析,就不能从微观上理解本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具备的。
(三)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申论考试大多反映的是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这就要求应试者能够发现问题,即反映的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彼此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同时,还要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应试者不但要知道问题是什么,还应知道为什么,即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提出问题或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公务员的基本能力,也是申论考试所需能力之一,具备这种能力才能为解决问题找到出路。
(四)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务员的工作主要是处理公务,就是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试者面对申论给定资料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只会提出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对申论材料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怎样提出良策,怎样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方案,只有做到这些,才算真正处理了问题,所以应试者面对申论给定的问题时不要只关注提出问题或分析问题,应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的步骤上,这才是公务员最需要的能力。
(五)语言表达能力
任何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申论考试也是这样,语言表达能力是对前四种能力的具体运用和综合体现。对每一道试题的解答,必须体现应试者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是应试者思维是否清晰、表达是否通畅、层次是否鲜明、结构是否严谨的主要体现。
可见,申论写作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取得好成绩不能考前临时突击。如果应试者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者为考申论,只注重一般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技巧的掌握,就必然导致应试者对社会上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和国家相关的大政方针、宏观导向、法律法规以及当今的一些科学技术或人文历史知识等的不了解、不熟悉,那么考试自然无法取得满意的结果。
网上有一篇“某位申论阅卷老师”写的帖子《我已经出离愤怒了——一位改申论阅卷老师的心里话》就谈到了下面这种情况:“……上辅导班的结果是背了两篇自觉不错的范文拿来套用,题目摆明了是定死为蓝图,至少在我手里还有十来人硬是只顾自己写科学发展观,另有十来人硬是只顾自己写创新精神,写得自然是千篇一律一看就有相同的来源,……有人要说明领导应当比群众更具备洞察力,于是引用一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原来领导是可以比作鸭的。有人赫然写着‘巴基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巴基斯坦原来不是个国家而是个伟人……这便是省公务员考试的阅卷现场……”笔者可以感受到这位阅卷老师的愤怒,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者平时缺乏必要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导致写作基本功太差。
在前面所提到的那篇帖子中,作者还写到:“……所有的人都在引述那给定的数千字材料,……但大约是工作太忙没有看报纸的时间,……总之几乎没有人可以提出一点自己的见解,甚至很少有人可以清楚地立论,很少有人可以概念明确地使用各种耳熟能详的政治学词汇,……只能不停地说‘好’,‘很好’,‘很富’,……有人说‘宋代文学家韩愈说过’,原来韩愈晚生了整整一个朝代。有人说‘美国的119事件后,恐怖分子日益猖獗’,119事件?是火警么?……”可见,要写好申论,仅仅只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应试者一定不要把申论考试的准备工作当成是一种突击或应急式的准备,一定要注重平时的不断训练和积累,因为写作基础和阅读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应试者只有平时有意识地多加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训练,多读、多写、多练,才能练好写作的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为顺利完成申论考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申论考试成功的前提——虚拟身份
一、如何理解公务员?
要考公务员,就要知道什么是公务员。根据我国《公务员法》的规定,我国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依法执行职务的工作人员。《公务员法》第10条规定:“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上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导下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公务员管理工作。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导同级各机关的公务员管理工作。”关于公务员制度,《公务员法》第4条规定:“公务员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对此,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首先,国家公务员的身份一旦确立,即与国家形成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国家公务员在执行职务、履行职责时,不是代表个人,也不是代表一个集团,而是代表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其次,公务员的工作性质是执行国家公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科研活动、教育活动等。当然,也可以看出中央机关公务员同地方公务员在职能上的区别,中央公务员侧重宏观政策的制定与管理,而地方公务员侧重对中央政策、决定的贯彻执行以及地方辖区内行政事务的管理工作。
再次,公务员执行任务时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不能自行其是。
最后,公务员还要积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把握新一届领导核心提出来的重要理论,如“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认真学习体会党的《十七大报告》等重大理论性文件。
公务员申论考试首先要进行身份假定,要时刻以一个公务员的身份来要求自己。2009年国家公务员报名通过审核的人数创纪录地超过了105万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为历年来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申论过关率还不到5%。2009年国考成绩出来后,很多应试者都疑惑不解,为什么我的申论成绩这么低呢?笔者综合阅卷老师的信息反馈,今年申论的平均分大致是30多分。有一位成绩为43.5分的申论作者在考试后写下了这样一首《申论败笔诗》大发感慨:“提笔迷迷茫茫,落笔彷彷徨徨,绘笔杂杂乱乱,收笔凄凄惨惨。”成绩在50到60分的应试者,只要行测成绩在60分左右,很多都已进入了面试环节。有哪些因素影响应试者的申论成绩呢?这其中有应试者综合素质、应试技巧等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应试者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以公务员的“虚拟身份”来要求自己。有的应试者是口气太大,有的则是口气太弱,没有站在公务员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还有的甚至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论述,这样的申论很难得到理想的分数。
二、公务员角色定位
公务员实际上具有以下几种角色:
1.政策执行者
公务员不等于领导。国家和地方公务员考试主要招的是“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对于刚刚毕业要到机关工作的人员来说,仅仅是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的办事人员。他手中并没有权力,他的任务就是执行领导和上级的命令。而且在执行命令的过程中必须去掉个人的主观看法,按照命令的要求去执行,任何的情绪性的做法和主观修改上级的命令的行为都将受到惩罚。
2.政策调研者
作为一个公务员,他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政策调研。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了解情况,收集数据,观察事物发展的趋势,回来后写成调研报告,上交给有关领导。在这个调研报告里面,有数据罗列,有不同人的反映,有趋势的分析,还有政策建议。政策调研是一个初级公务员的基本功。目前,在部分地方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就已经出现政策调研的试题了。
3.政策建议者
初级公务员没有制定政策的权力,也没有修改政策的权力,只有对政策的执行和修改的建议权。在充分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上级提出政策的执行和修改建议。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正式公布新的政策之前,公务员还必须严格地执行原有政策,不得有不负责任的行为。
4.决策者与民众之间的桥梁 (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公务员的上面是领导,领导处于政策、决策等宏观性的事物层面,在公务员的下面是具体的人、物、事件,这些方面常常与处理具体问题和突发事件联系在一起。因此,公务员是领导与群众的中介,实践与政策的中介。
三、公务员必须具备的意识
公务员的角色定位就决定公务员必须具备下面几种意识:
1.政策意识
在申论考试中,要牢牢把握国家政策,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概括、建议和论述问题,不能“语不惊人死不休”,更不能背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去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申论的论述不是越新颖越好,也不是越奇越特就越好,而是越全面、越深刻、越具体、越合理越好。
2.执行意识
在申论考试中,执行意识表现为提出建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能说大话,不能抽象地空谈理论,要做到每一句话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中心观点,要么是逻辑推理,要么是平行说明几件事情。
3.管理意识
管理意识在最近几年的政府管理中有所淡化,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管理。注意,在申论中,管理要从经济手段、沟通手段、协调手段、法律手段去考虑,不要动辄使用行政手段。现在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在行使管理意识的时候,任何暴力的、粗野的手段要坚决摒弃,而要用人性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一个农贸市场秩序混乱,管理措施缺失,让你提出整治意见。你该如何下手?正确的做法是,要从三方面考虑建议:一是运用沟通手段去做形势调研,综合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整治,最后形成制度,让市场有序有效地运转。
4.民本意识
当代政府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民本意识,因此,要求公务员也要有民本意识,应试者也要有民本意识。体现在申论中的民本意识,主要是要求应试者从民众的利益出发,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和进行答题。从2000年到2009年的申论试题可以看出,所有试题都是民生问题,而这样的试题只有从民本意识出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5.服务意识
公务员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是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者,从政府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公务员的收益来自公民的纳税,也就是说,公民从自身的收入抽出一部分来,聘请公务员来管理他们的共同事务,因此,公务员实际上真正的职能就是服务。否则,公务员就失去存在的理由了。
要想成为公务员,就要理解公务员的角色定位,处处以公务员的身份来要求自己,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定位,树立一种“角色意识”。我们从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职位的条件中可以发现,考试的着眼点绝不仅仅在于会写文章。如建设部人事教育司的一个职位要求:“日常机关公文写作,机构编制管理、行政管理体制及其职能设置研究”;国家保密局的一个职位要求:“政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办公自动化和网站管理”等。申论考试其实是考查应试者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等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从历年申论试题涉及的内容也可以看出对应试者绝不仅仅是文字能力的要求,如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是关于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相关话题;2007年是关于农村土地征地补偿安置、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等问题。可见,要做好这样的题目,必须靠应试者平时对各方面知识的广采博览和日积月累。
申论考试是为了选拔国家公务员,它实际上是一种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的能力测试。在申论考试中,应试者必须以一种模拟公务员的身份展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如2004年的试题要求“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材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2005年的试题涉及“扶贫主管部门”、“纪检部门”等。可见,应试者的申论作品应该与其所模拟的公务员角色相对应。国家机关有着特定的职能、手段和工作规程;处于机关不同角色和职位的公务员,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行文的语言、格式等方面也都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应试者只有对相关的国家机关的工作职能、工作手段、机关的运作程序和要求等情况有一定了解,才能在申论写作中符合机关的特定规则,才能与自己所模拟的公务员角色相吻合。其实,在我国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今天,普通群众要了解国家机关诸如职能、部门设置、工作手段等一些基本情况和机关的一些运作程序等是比较容易的,比如,从政府网站的公开信息中就可以了解到。
既然要成为国家公务员,应试者在平日就应该多关心国内和国际大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留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日常之事,从中发现问题,寻求对策,努力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时通过对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多方面知识的广泛汲取,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如若有了这样的积累和准备,参加申论考试也就不会再“迷迷茫茫、彷彷徨徨、杂杂乱乱、凄凄惨惨”了。
第三节申论十年真题命题趋势分析
一、申论十年真题“给定资料”的变化趋势与规律分析
给定资料实际是申论试卷的主体部分,也是实质性的考试内容。虽然命题人对资料进行了标号分序,但并不具有整体性。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就是对本场写作考试在内容上的限定和提示,不同时期的不同热点都可能成为申论材料的主题。分析十年申论材料,我们会发现有如下变化趋势与规律:
(一)申论题材与社会热点与民生联系更加密切
申论测试的目的是选拔合格公务员,是模拟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缩影,也是在考查应试者是否关注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是否具有关心国家大事的大局意识。所以历年申论材料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从中央、国家机关的历年申论考试提供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材料选择的都是政策重点、改革难点、社会热点,越来越紧密结合时政形势和发展,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关注的问题,应试者都不陌生,具有很强的可谈性、可论性。这样出题的目的就是为引导应试者关注改革,关注国家大事,并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公务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一思路将继续指导今后地方及中央公务员考试的命题工作。
从2000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问题、2001年的“PPA”问题、2002年的网络问题,到2003年生产安全问题以及2004年汽车工业发展和交通问题,无不是当年的社会热点问题,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命题已成为申论考试的命题趋势。这种特征在近几年的申论命题中体现得更加明显。2004年初,中央发布了免除农业税的一号文件,进而又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关注“三农”问题,在当年的中央申论考试中,命题人以“三农”问题为材料背景,设置题目,考查报考者对“三农”问题的理解。这正体现了命题人试图通过“命题导向”来使更多的“准公务员”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的命题思路。以2003年“非典”爆发为标志的各种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的频繁爆发,各级政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迫在眉睫。2006年的中央申论考试正是以此为题材,把妥善应对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作为政府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来考查。2006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两次提到土地征用问题:一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征地规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补偿标准,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二是在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中,要“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而2007年的中央申论考试就以此为考查题材。2006年4月5日至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前往云南考察后提交的报告指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正在规划的水电开发,被改划边界以适应开矿、建大坝等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旅游业的发展。2007年初,怒江州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思路。据有关人士介绍,怒江州提出了“三大目标”:构建国家级水电基地、国家级有色金属基地、打造“三江并流”怒江大峡谷知名旅游品牌。以水电、矿业和旅游开发为主线,扎实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怒江水电开发再次提上日程。2007年7月20日至22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组织有关部委实地考查和调研,并于23日与云南省政府就怒江总体发展举行工作座谈会。至此,有关怒江水电站开发的利弊再一次引起争议,而2008年的中央申论考试就以此为考查题材。2008年中央召开了十七届三中全会,而且全球经济形势恶化,中国也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问题,2009年的申论材料就是经济转型与产业转移以及农村问题、粮食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当年的重大热点问题。从2006年以来部分省市公务员考试的申论材料来看,同样也体现出了这种趋势和特点:
2007年6月,北京:在《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和加强社会管理的大背景下,如何依法、有效进行城市管理的问题。
2007年1月,上海:公务员职业道德、公德与传统私德间的关系。
2006年12月,四川:农民工进城务工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好处和目前农民工存在的种种问题。
2006年12月,北京:如何通过价格听证,保障群众参与权、知情权、平等权、决算权的实现。
2006年6月,北京:世界文化遗产开发利用。
2006年5月,山东:通过证人作证制度、见义勇为保护制度切入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 年5月,广西:虚假广告,不实广告,违法广告。
2006年4月,吉林:通过户籍制度的历史及现状,直指户籍制度的弊端,引出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2006年4月,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4月,上海:新录用公务员下基层实习制度。
2006年4月,安徽:高校滥收费问题。
2006年4月,重庆:高校滥排名问题。
2006年4月,新疆:地条钢(利用废铁炼制的)大批量非法生产,并被广泛使用到一些工程项目中,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2006年4月,天津: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节约消耗,建立节约型社会问题。
2006年3月,江苏:国人热心过洋节冷落传统节日,提出将传统节日与弘扬民族文化结合。
2006年3月,湖北:留学生在外国的遭遇。
2006年1月,江西: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要解决该问题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
2006年1月,福建: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趋势。
2006年1月,浙江:通过资源及财富分配不均、资源享用机会不公平等严重问题,切入“公平与效率”问题。
2006年1月,黑龙江:城市垃圾处理、收费问题。
(二)申论材料的阅读量更大,内容更复杂
纵观中央历年申论考试的材料,具体字数如下:
考试年份资料字数2000年1390字2001年1582字2002年2235字2003年4211字2004年3927字2005年3600字2006年8553字2007年6375字2008年9320字2009年6418字纵观历年申论考试,时间一直没有变化,都是150分钟,但所给材料却越来越多。历年申论的考试题,2000年、2001年的给定材料是1500字左右,2002年是2000字左右,2003年至2005年升到4000字左右,而2006年则一下升至8000多字,2007年也是6300多字,2008年是9320字,2009年6418字,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增加的阅读量,无疑增大了答题的难度,这说明对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申论考试材料的内容也越来越庞杂,包含了记者采访、网上交流、新闻发布、民意调查、领导讲话、专家观点等各种形式,有事实、有评论、有对比、有叙述、有报告,综合反映各方各面对社会现象的态度、观点、打算等。这使得材料看起来更加复杂,对应试者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申论材料体例和内容更加成熟
申论考试所给定的阅读材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单一型材料,二是汇编型材料。所谓单一型材料,是指所给定的材料主要集中反映了一个有一定影响又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这种资料一般是围绕一个主题客观叙述,把案例涉及的情况详细加以说明,以期让应试者能“以小见大”,可以称为“一条线”。比如,2000年申论考试所给定的材料就属于这一类。材料围绕一个印刷公司更新设备所带来的噪音污染,给出了一桩复杂的民事诉讼案例,共12条材料。整个材料基本上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排列下来。但是材料所要反映的问题并不是诉讼案本身,而是我国现代城市加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问题。2001的PPA风波、2003年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也属于这种形式。
单一型材料又分为问题型材料和成就型材料。所谓问题型材料就是指反映问题的资料是申论阅读资料的重点部分,因为它是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集中体现。这种资料可以是一些反映不良社会现象的事例、调查数字的统计、相关的反映等等。以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申论考试给定资料9为例,具体分析如下:
1.漫湾水电站,是澜沧江梯级电站开发中的第一期工程。现在国家财政每年可以从漫湾电厂获利1亿多元。其中,云南省财政获利5000多万元,所涉及的4县获利5000多万元。漫湾电厂和云南省电力公司共获得1.2亿多元。漫湾电站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对移民的扶持显得十分微弱。漫湾电站实际移民7 260人,移民经费实际支出5500万元,其前期补偿严重不足,人均不到8000元,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2.据调查,在库区淹没前,漫湾地区移民人均纯收入曾高出全省平均值11.2%,1997年库区淹没后,这些移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平均值的46.7%,收入大幅下降。田坝村距离漫湾电站大坝800米,漫湾大坝截流,村庄被淹,村民们不得不东一家西一家地搬至群山众壑之间。有的村民说:“以前在河边的土地灌溉很方便,而现在山上的土地没有水,种不了粮食,要抽水上山就必须买设备、付电费,可是我们哪里有钱呢?”由于无工可做,无地可耕,一些人只能翻山越岭背井离乡去打工,有的人只能依靠拣电厂的垃圾为生。漫湾水电站建成后出现的许多问题,超出了工程建设者的预料。移民普遍搬到了山上,开垦坡地,砍伐树木,导致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加剧,滑坡与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在1993年蓄水后的很短时间内,就发生了100多处崩塌滑坡,财政拮据的当地政府找电厂交涉,电厂认为这是后期滑坡,自己没有责任。
通过阅读以上资料不难发现,尽管该文在第一段提到了漫湾水电站的重要性,即漫湾水电站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但这只是一句笼统的概括。此后文章再没对其进行详细的诠释,而是话题一转主要论述漫湾水电站建成后对移民和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具体地讲就是集中反映了漫湾水电站对移民生计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责任主体不明确的问题。这才是命题者给出本文的真正用意。
   所谓成就型材料是指成就型资料作为阅读申论给定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资料可以是在某个方面出现了哪些好的趋势、动向,得到了哪些好的经验,也可以是国家机关对某类问题发布了哪些法律法规、出台了哪些措施、采取了哪些主要手段等等。这类资料在申论所给定资料当中多是以“陪衬”的面孔出现的,但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时要视具体材料而定。以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申论考试给定资料3、4、5为例,具体分析如下:
3.以占江苏不足4.7%的面积,承载了占江苏6.2%的人口,产出了占江苏14.8%的经济总量,以保护土地资源来保障发展,以保障经济发展促进资源保护,成为写在无锡大地上的辩证法。据统计,江苏全省GDP每增一个百分点,用地量为2.4万亩。2003年,无锡GDP实现1901.22亿元,增幅达15.4%,而用地增加仅15.6万亩,土地资源消耗量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在无锡4787.6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山丘与水域占47.7%,人均耕地仅0.55亩,为江苏地级市中最少的城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无锡对土地的需求量很大。无锡市政府用严格的制度保护耕地,将耕地占一补一的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目标,每年以“市长令”形式下发土地复垦方案,全面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明确“谁复垦谁受益”。连续多年来,无锡每年都召开土地复垦流动现场会,极大激发了基层热情。宜兴原茗岭镇是人均粮田不足0.4亩的山区乡镇,他们向涧滩要地,向荒山要地,不仅10年建设没占用一分粮田,而且增加耕地3400多亩,这里实施的国家级“丘陵山区万亩土地综合开发整理项目”,被联合国列为在我国的11个示范区之一。2001年至今,无锡关闭了沿太湖地区200多家矿山企业,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其新增耕地4.3万亩,相当于10余个中心商务区。目前,正在建造28层高的农民公寓。据测算,原来农民散居时户均占地超过0.5亩,进公寓后户均占地不足0.15亩。
4.首钢矿业公司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技术创新,先后完成了大石河铁矿尾矿库、新水选矿厂尾矿库、裴庄土场、羊崖山土场等一大批复垦项目,使矿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的改善。经多年覆土植被,大石河铁矿尾矿库,如今处处郁郁葱葱,长满了紫穗槐;三四年前还是一座沙山的新水尾矿库,如今1200余亩沙棘长势旺盛,已结出沙棘果;裴庄土场覆土种植的刺槐已经成长为一片参天大树,好像一座森林公园。首钢矿业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破坏土地,主要是采矿中形成排土场和在选矿中形成尾矿库。针对不同的条件,公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攻关,采取不同方式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排土场是采矿过程中排出的岩石堆存场所,是人工堆积起来的废石山,岩石裸露,坡度较陡。公司对排土场采取了平整、覆土、绿化的办法。一是在采矿过程中,将采矿剥离后表土单独存放,以备复垦利用。二是待排土场停用后,用推土机平整,为减少工作量,做到小平大不平,平台四周做出0.5米的土挡,防止水土流失。三是将存放的表土覆在上部,厚度0.5米,栽种以刺槐、紫穗槐为主的水土保持林。首钢采用此方法先后使2950亩排土场披上了绿装。
首钢公司目前有尾矿库3座,尹庄尾矿库是1996年投入使用的新库,不具备复垦条件,另外2座尾矿库均已进行了复垦。为防止水土流失,首钢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沿坝面堆成10~15米平台,砌有排水沟,保证了汛期雨水沿排水沟排走,从而防止了水土流失。在平台和平台后斜坡上覆盖20厘米厚的土,种植以紫穗槐为主的坝面水土保持林。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完成尾矿库坝绿化600余亩,给库区周围的群众建起一条绿色防护带,有效地控制了二次扬尘污染,也为我国固体废物治理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5.从2004年起,河南省开展了整治“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工作,计划用5年整治出土地150万亩,用于县域经济发展用地或重新恢复为耕地。截至目前,整治出土地46万亩,净增耕地总量26万亩。全省已连续6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不久前,郸城县王拱集村的李老汉得到了一份“大礼”,他家从村里多分了两亩地。“空心村”整治后,该县许多农民都像李老汉一样享受着这份喜悦。目前,郸城县已完成了19个“空心村”的治理,新增耕地7801.7亩。河南省国土资源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该省人均耕地只有1.23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全省从“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整治中可挖掘出土地223.4万亩,可复垦耕地183.3万亩。
通过阅读以上给定资料3、4、5就可以发现,这三个片段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以讲述某一个地方在挖掘土地潜能方面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这是典型的成就型材料,应试者在阅读这类资料时,一方面要快速的在头脑中提炼出主题,另一方面视考试具体情况从不同的侧重点再深挖相关资料。后一种情况一般在阅读理解时不需要实施,因为在此阶段只要弄清文意即可。
所谓汇编型材料,是指所给定的材料主要是围绕某一个或某几个热点问题综合方方面面的信息组编而成,这种形式的材料往往没有什么顺序可言,上一条和下一条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以期让应试者能“杂中取精”,可以称之为“一锅粥”。申论考试就是要求应试者按照特定的要求从这些杂乱无章的资料中找出其核心思想,抓住问题的实质,并就相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最近几年以来,汇编型材料逐渐成为主流,汇编型材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方式:(1)围绕某一个具体的话题,先阐述其发展的历程、取得的重要成果,然后紧接着说明存在的问题、困境。(2)对某一个话题,有时先介绍存在的问题,接着介绍在各方的努力下取得的成绩。(3)就某一个话题,问题和成绩相互穿插,同时论述。
具体举例分析如下:
世界各国专利制度的实践表明,专利是推动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美国前总统林肯曾经称赞专利制度是“为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它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发明创造热情,有力地推动着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专利制度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和实施,这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
与西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制度走过了几百年不同,专利制度在我国只有20多年的历史,却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198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国内外专利申请总量达到350万件左右,专利授权总量达到187万件左右。我国通过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模式,有效地保护了国内外专利权人在华的合法权益,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在专利制度的实施中,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这四个环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必须保持这四个环节的全面协调发展。创造是源头,管理是基础,保护是手段,运用是目的。
但是,有些人往往不顾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片面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甚至把知识产权工作单纯地理解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知道还有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等其他环节;或者是即使知道还有其他环节,也把保护环节置于其他环节之上。
知识产权需要的是合理保护,而不是过度保护。当年,有人高价向伦琴购买X光射线技术专利,但是伦琴认为“我的发现属于全人类”,没有申请专利权,他的做法使X光射线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他知道,如果这项技术被独占,穷人根本付不起钱去拍X光照片。今天,仍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无法支付昂贵的专利费用,导致无法获得医治疾病的有效药品。
值得注意的是,境外媒体常常用层层放大的方式报道中国违反知识产权的现象,某些国家甚至夸大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损失。同时,在中国国内,打击盗版力度的逐年加大也导致人们对知识产权过度保护的忧虑。很多国内企业在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打压下显得准备不足,也出现了一些国外大公司打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幌子,掠夺财富,维持垄断利润的现象。
通过阅读以上的材料,我们不难发现上述材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汇编型的材料,结构实质非常清晰。它首先介绍了我国专利制度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的重要成绩以及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然后介绍了目前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由此,应试者不难得出如下结论:知识产权需要保护,但是不能过度保护,必须在专利权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把握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如果在阅读完材料后能得出以上结论,说明你的理解能力已基本达到申论考试对阅读理解能力规定的要求了。
(四)申论资料性质更加中观
申论考试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小:既不是宏观的问题,也不会是微观的问题,当然也不会是难以定论或者争论激烈的前沿问题或敏感问题。申论关注的往往是一些中观问题:那些涉及千家万户的焦点或热点问题,有一定的影响范围,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像环境污染、网络、生产安全、交通等等,这样的问题都是这种有一定影响范围,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
这个特点是由申论考试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申论考试要考查应试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测查应试者是否具有一般公务员所必备的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太大的问题,不是应试者在考场上所能解决的,而且也不是申论考试所给定的时间内所能解决的。给定这样的资料,应试者只能进行空泛的回答,无法测试出应试者的能力,实际上也就失去了申论考试的意义。太微观的问题,不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无论应试者在给定的时间内能否解决问题,对于测查应试者是否具有公务员的基本素质也都不具有典型意义。二、申论十年真题题型概览
年份申论要求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2000年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说明: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含海关总署机关、国家行政学院,公安、安全、海关直属院校、中办电子科技学院)的此题20分;报考海关、公安边检系统的此题40分。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注意:报考海关系统(不含海关总署机关)、公安边检系统的应考人员不作此题,作答的不得分。满分30分。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说明: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含海关总署机关、国家行政学院,公安、安全、海关直属院校、中办电子科技学院)的此题50分;报考海关、公安边检系统的此题60分。2001年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00字。(20分)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可以全面谈,也可以就某一个方面谈。要求:(1)意见合理,具体可行;(2)条理清楚,语言简明;(3)字数不超过300字。(30分)根据上述材料,自选某一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50分)2002给定资料反映了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对这些影响进行概括。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20分)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400左右。(40分)就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证,既可全面论证,也可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证。要求:自拟标题,字数800字左右。(40分)2003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600字。(50分)下面提供了两种讲话情境,请任选一种,为设定的发言人拟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要求:根据选定情境,自拟标题。讲话稿不少于1000字。(50分)
情境一:给定资料B中,烟花厂爆炸事故发生三天后的现场。作为当地政府派出的事故调查处理的负责人,面对职工、死亡人员的家属和有关干部的讲话。
情境二:给定资料B(1~6)中某个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期间。作为上一级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在当地电视台专题节目中的讲话。2004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满分50分)
要求:
(1)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2)作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
(3)字数不多于1000字。假设给定资料中有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在你市存在,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满分50分)
要求:
(1)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
(2)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作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
(4)字数不多于1500字。2005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说明的字数不超过200字。(20分)根据给定资料,概述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25分)(1)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简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20分)
(2)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5分)2006假设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批。要求:概括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30分)在线交流结束后,网友发表的帖子,有的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上对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的帖子具体说明为什么不一致,说明的字数应在规定篇幅内。对观点一致的帖子请勿作答,否则扣分。(30分)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篇文章,说出自己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字数在1000~1200之间。(40分)续表2007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根据“给定资料1、2”的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30分)
要求:概述全面,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给定资料7”提出了“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请结合“给定材料3~7”,谈谈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应从哪些方面评价。(15分)
要求:分条作答,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材料中谈到了排土场、尾矿库的绿化,“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整治,请概括说明这些做法的目的和意义。不超过200字。(10分)
2.根据“给定资料6”,试分别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15分) 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2”提到“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进一步说明这两大类市场怎样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利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不超过200字。(10分)
2.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15分)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30分)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不少于800字。2008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在怒江开发水电资源问题上有重大争议。请根据给定资料1~8,指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并对主张怒江水电开发和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分别加以概述。(20分)
要求:指明“焦点”,概述全面,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请根据给定资料9、10,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15分)
要求:分析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1.“给定资料7”引用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话,“美国人民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10分)
要求:简明、准确地阐释该观点,不超过200字。
2.“给定资料6”引述了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请你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C主编的意见做出答复。(15分)
要求:有条理地写出答复内容,有理有据,不考虑行文格式,不超过300字。请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结合给定资料,自选角度。
(2)符合题意,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给定资料11,列出了某职能部门准备对反对意见给与答复的基本内容。请指出这样答复存在哪些明显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怎样修改补充。(25分)
要求:(1)分条作答,指出一个问题,接着写出修改补充的内容。
(2)条理清楚,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0字。请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2)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
(3)总字数1000~1200字。2009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材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不超过200字。
2“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本题仅供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对此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2.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界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了“四点对策”。
这“四点对策”,内容上、表述上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20分)
要求:
(1)明确指出存在哪些问题;
(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
(2)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
(3)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
(4)1000~1200字。三、申论十年真题题型的变化趋势与规律分析
如前面所述,申论考试主要通过试题考查应试者的五种能力,即: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此五种能力必须通过作答,也就是通过对试题的解答才能体现出来。通过对十年以来的国家申论试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历年申论题型的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称为常规性的试题阶段
常规性试题主要体现在时间上就是从2000年到2002年,这三年的试题基本上都是常规性试题,它主要有三种类型的题:
第一种类型就是要求按照一定的字数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我们简称归纳概括题。这种归纳概括题型,要求的字数一般来说是在150字到200字之间。比如像2000年的第一题是这样要求的,“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2001年是这样要求的,“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00字”。2002年是这样要求的,“给定资料反映网络对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用不超过200字,对这些影响进行概括”。所以第一种类型就是要求应试者用150字或200字概括给定资料主要反映了哪些内容或者哪些问题。
第二种类型是假定某一角色,对材料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我们把它定性为提出对策类型的题。前三年也是这样,比如2002年申论的第二题,“以省政府调研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2001年第二题,“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2002年的第二题,“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种种建议”。所以这三年的题基本上都是要求应试者从政府的某一角色出发,针对材料当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是考查大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种类型是根据材料的内容,自拟标题进行论述和论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作文题,即论述和论证题。一般是自拟标题,2000年最后一道题是这样要求的,“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2001年第三题要求,“根据上述材料自选某一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2002年的第三题,“就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证,既可全面论证,也可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证”。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这就是要求应试者对材料当中的问题自拟标题进行论述和论证。
(二)第二个阶段称为缩减性试题阶段
第二个阶段称为缩减性试题,这是从试题的作答数量来看,已经由原来的三道题减少到两道题,就是数量上已经缩减了。这主要体现在2003年到2004年的试题变化上。2003年的第一题是这样要求的,“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但是这实际上就把原来的前三年的第一题和第二题做了一个融合,因而第二题就有了明显的变化。2003年第二题是这样要求的,“下面提供了两种讲话情境,请任选一种为设定的发言人,拟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也就是让应试者写讲话稿,这就跟原来的自拟标题有所区别。2004年的两道题,第一道题是要求,“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004年第一次出现了“概述”这样的名词,在前几年的申论常规性试题当中,我把它称为概括题,2004年要求是“概述”。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中的能力却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概括一般来讲是150字至200字,但是概述则要求近1000字,字数上的变化比较多,由此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个材料的综合加工能力要比较强,也就是要有层次、有条理,写成一篇针对材料并联系实际的综合性的表述。2004年第二道题是,“假设给定资料中有关我国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在你市存在,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这属于典型的提出对策题。所以从数量上来看,基本上从原来的三道题变成两道题,数量上进行了瘦身,但是能力上的要求反而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两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注重对材料当中某一部分内容的梳理、归纳和概括。比如说概述题,2004年的概述题要求用不少于1000字的篇幅概述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实际上该材料当中涉及到这一部分的材料一共才2000多字,而且它还包含了交通拥挤的问题,这要求应试者必须找出材料当中哪些属于汽车工业现状发展趋势,然后再进行一个归纳和概括,所以这是第一个变化。第二,更加强调材料内容与实际情况的结合运用。2003年第二题要求写讲话稿,2004年要求写一篇解决交通问题的报告,这可以说更加突出了怎样结合你所在地市的实际情况来写,或者结合材料的实际情况来写。这样,对学生的考查能力要求更高了,既要依靠材料,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所以,如果平时没有经过专门训练,没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想答好这种题难度是很大的。第三,更加注重答题的规范性要求。规范性是什么?比如在这两年里面出现了讲话稿,出现了报告,既然出现了这两个特定的文体,由此就启发我们,在写作上必须按照文体的要求来写。比如说讲话稿,2003年的讲话稿要求写成一篇电视讲话稿或者是现场的讲话稿,无论哪种形式,首先要注意现场感,比如对现场观众的问候,或者表示慰问等。另外,要注重对这个问题原因的分析。因为既然是发生了重大的安全事故,必然要有对问题原因的分析,而原因的分析,既包括直接的原因,也包括根本的原因。同时,只要是领导讲话,必然还要对此提出一些防止类似事故发生的措施和要求。比如让你写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情况的报告,你就必须提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建议,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三)第三个阶段称为有效性试题阶段
2005年到2006年的试题变化有哪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增加了不确定选项的内容。不确定选项就是对材料当中某一试题做一个选择,给的是一个不确定选项,比如2005年给的是5个选项,2006年给的是6个选项,要求应试者把给出选项的内容与材料进行比较,哪些与材料一致,哪些不一致。并说明为什么不一致,这一部分的试题难度还是比较大,为什么呢?因为首先要知道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哪些,然后从给出的方法做出判断,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还要说明原因。
第二,对归纳概括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2005年实际上有两道概括题,2005年第二题要求“概述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这是一道概述题。2005年第三大题的第一小题还是概述题,“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这更加突出了对材料归纳能力要求的提高。2006年第一题可以说与往年相比更不一样,“假如你是一位新入职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由此我们看出,往年的归纳概述都是在150字到200字,这一次要求是500字,而且D部长的谈话内容有七八千字,要求概括为500字,可见没有一定概括能力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这是对归纳概括能力要求的提高。
第三,命题倾向突出。从2005年到2006年最后一道作文题来看,基本上都属于命题作文。比如2005年第三题,“请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到1000字的文章”,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命题作文。2006年的作文题是这样要求的,“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虽然要求自拟标题,但是范围限制了,就是让你谈如何提高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
(四)第四个阶段为试题变化探索新阶段
从2007年以后,申论考试试题进入了一个新的变化阶段。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所给定的材料内容越来越多,由6000多字变成了9000多字;另外试题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不是过去的两道题、三道题,而是四道题报考行政权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与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考生的区别:第一,试题的数量明显增加。一定要注意,要考五道题中的四道题,实际上每一个职位需要答的试题是四道题,但是有的题当中包含了两个小题,所以实际上是七道题。第二,试题的类型趋于多样化。除归纳概括题、命题作文、提出对策题以外,还有四种新的试题类型。第一,评价性试题。比如2007年第二题,“给定资料7,提出了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请结合给定资料3至7,谈谈对土地利用管理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2009年的试题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态度的分析也属于评价分析题。第二是目的和意义类试题。比如2007年第三道题的第一小题,“给定资料中谈到了排污厂给定区的绿化、‘空心村’、砖窑厂的整治,请概括说明这些做法的目的和意义”。第三种新类型是出现了概念类的试题。比如2007年第三大题的第二小题要求解释两个概念,一个叫土地存量,一个叫“地荒”。第四种类型是分类性的试题。比如2007年第四题第一小题,”给定资料2提到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进一步说明这两大类市场怎样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利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就是这种类型的试题。
四、申论真题的阅卷流程、评分标准
(一)阅卷基本流程
    组成评卷小组
封闭阅卷
按题分组,流水作业
专人评专题,两人共阅一题,严禁一人阅完
抽样评卷,制定标准,全面铺开
专人复核,专人统分,专人登分,专人核分
试卷半年后销毁
(二)申论网上阅卷的基本流程
阅卷场先将应试者答题卷扫描进电脑,一般是每分钟100份的速度,1小时可以扫描6000份试卷进入电脑。应试者的答题卷是以照片形式显示的,与原件形式上完全一样。
电脑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将试卷随机发送到各台联网电脑上,应试者的考号和姓名等个人信息是被遮蔽了的,能够有效防止阅卷教师作弊。阅卷教师在自己的电脑前,看着屏幕上的试卷打分,将分数敲进电脑屏幕的指定位置。
每份试卷基本上由两名阅卷教师评分,阅卷教师根本不知道自己阅的卷是谁的,也不知道谁在与自己阅同一份试卷。为了保证阅卷教师认真看完答案再打分,所以电脑软件设定每篇作文必须看满多长时间,通常是每篇文章在屏幕上显示4分钟,4分钟过后下一篇文章才会显示出来。
如果没到4分钟,下一篇文章就不会“跳”出来,这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个别阅卷教师打“神仙分”,打“印象分”。主考部门深知,公务员考试在某种意义上其意义和价值远胜于高考,高考考得好只是给人展示了一个希望,而公务员考试考得好给人展示的却是一个结果。
(三)评分标准
申论写作的评分公式一般是:内容+形式+奖励-字数-错别字=实际得分,但每年的标准还是有一定的变化。下面以某省2007年公务员申论考试的评分标准为例。
第一题评分标准
能概括出参考答案中给出的主要问题的,即可给分。只要求应试者概括的意思相同或相似,不强求文字相同。
评分时,每缺一个主要问题扣4分;没有紧扣资料,概括欠准确扣4~5分;条理不清,扣3~5分;字数每超过10字扣1分,累计扣分最多为3分。 
第二题评分标准
注意:评分时,参考答案中对策只作参考,不是唯一的标准,只要应试者提出相应对策,言之有理,就要酌情给分。可分为四个等级打分:
一等(26~30分):紧扣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具体性、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创见性,语言流畅,字体美观;
二等(16~25分):能针对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具体性和可行性,语言通顺,字体端正;
三等(6~15分):对策建议缺乏针对性、具体性和可行性,语言基本通顺,字体清楚;
四等(0~5分):脱离主要问题,无对策建议,语言不通顺,字体难以辨认。
第三题评分标准
可以分为五个等级打分:
一等(41~50分):紧扣主要问题,观点鲜明,内容充实,分析透彻,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标题准确而醒目,字体美观;
二等(31~40分):能针对主要问题,观点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标题正确,字体端正;
三等(21~30分):基本能针对主要问题,观点基本明确,内容一般,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标题基本正确,字体清楚;
四等(11~20分):基本脱离主要问题,观点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欠缺,语病较多,标题不准确,字体不好辨认;
五等(0~10分)脱离主要问题,中心不明,观点不明,内容贫乏,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题不对文或无标题,字体难以辨认。
(四)关于网络阅卷
网上阅卷:得分评定
如果两名阅卷教师在不同的电脑上,甚至可能是在不同的时间里,对同一份试卷的打分分差在一定限度内,电脑会自动取其平均分作为应试者该题的最后得分。
网上阅卷:误差处理
分差的浮动范围,各级各地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6分,有的是10分。如果超过分差,电脑会将同一份试卷自动传送给题长或第三位阅卷教师重判;如果题长没有把握,或者出现争议较大的文章,就把文章传送给专家组会审。
网上阅卷:第一印象
提醒:在公务员考试采用电脑辅助阅卷以后,应试者要特别重视作文的视觉印象,要给阅卷教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网上阅卷:修改技巧
在试卷的形式上,要做到卷面整洁,不要轻易改动错别字,有错别字最好在字下划一横线而不是改动,因为改动后会打破卷面的平衡。
网上阅卷:注重形式
应试者在答题时要尽可能使文章的层次通过分段和段旨句清晰地显示出来。阅卷过程中,最关注的内容依次是标题、开头一段、中间各段开头一句、最后一段。人家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有经验的阅卷教师会在一秒钟通过整体认知的方式在脑海中对答卷留下第一印象,判定文章档次。后面的依次阅读事实上是对第一感觉的验证。
第四节申论真题的重要性与利用
对于公务员考试来说,真题是个宝库,里面的资源越挖越深,越挖越多。任何一本辅导书都不能代替真题。真题是集众家之所长的精华,每道题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论证后才会最终出现在应试者面前。因此,真题总是给人一种大气、庄重的感觉。题目即使难,也不会“怪”或“偏”。所以,真题是公务员考试复习的必备材料。但是,很多应试者在利用这些资料的时候,往往不太明白利用这些资料的重要性,当然,也就不太明白应当如何利用这些资料。
一、申论真题的重要性
1.把握重点,直接得分:公务员考试的重点内容是基本固定的,每年虽有变化,但涉及主要内容的性质——“民生”却是基本不变的(相对于近十年公考而言)。
2.针对性强,准确率高:从命题角度而言,真题的命题人是各学科的重量级专家,他们在征集题库的基础上,用专门时间,“封闭式”反复推敲而成,其提供的出题样式的示范性和命题质量非一般模拟题所能比拟的,其科学性、临场感远超一般的模拟题。
二、申论真题的作用
1.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学习,可以感性认识公务员考试的题型、命题风格、各学科分值分布、考查的重点及难易程度。
2.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虽然说“重者恒重”,但每年仍有很多人落马,为什么?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虽然知道了重点,但不知道怎样运用。知识的掌握分为两种,一种是表面的掌握;另外一种就是理解后的掌握。如果只是表面的掌握,考试的方式一旦改变了,侧重点就不同了,就没有办法做题了。而理解后的掌握则可以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
3.感悟公务员考试命题侧重点和命题技术的变化。作为应试者,如何了解每年的细微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通过历年真题的学习,你就可以发现每年题型、侧重点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仅靠语言往往难以表述清楚,只有通过做不同年份的真题,才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其变化。
三、申论真题的利用
申论真题在复习过程中关键在于总结和思考。
1.熟悉命题方式
分析真题可以看出,申论在命题的时候多是结合民生,因此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多留意这样的题目,它往往包含不止一个具体的政策或者具体的事件。养成不断思考的习惯就可以在考场上镇静自若,灵活应对考试。
2.总结原理和思想
申论要复习的内容很多,大纲给出的复习内容很抽象,这时候,要在做真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把每年试题中涉及的规律进行归纳,找出最容易出题的部分和最有效的解题套路,重点强化。
3.发散思维进行猜题
我们没有办法猜测每年要出什么题目。在这种情况下,真题就是最好的老师,建议大家可以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把每年重点的题目和当年的社会热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共同点。当然,这是比较费时间的,也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但是不要怕浪费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相信不断的思考和总结之后,就可以总结出一定的出题规律,那么进入考场之前以及在考场上答题就会信心百倍。

第二章申论命题招式
应对申论考试,犹如同高手过招,必须擅长“见招拆招”,以不变应万变。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申论考试的命题也是有招式可循的,掌握了这些招式,就定能克敌制胜。归纳十年申论真题,命题招式主要有六招:
命题招式一高度概括材料主旨命题模式
概括主旨题目主要考查应试者的概括能力,这是从事公务员职业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每年的申论题目中都会出一到两道概括主旨的题目。或是概括阅读资料中的一个特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或者是把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资料罗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大材料,让应试者对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和揣摩,高度概括出其所反映的问题。题目或难或易,下面是国家历年试题:
2000年申论第一题:“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说明: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含海关总署机关、国家行政学院,公安、安全、海关直属院校、中办电子科技学院)的此题20分;报考海关、公安边检系统的此题40分。”
2001年申论第一题:“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00字。(20分)”
2002年申论第一题:“给定资料反映了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对这些影响进行概括。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20分)”
2004年申论第一题:“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满分50分)。要求:(1)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作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3)字数不多于1000字。”
2005年申论第二题:“根据给定资料,概述我国近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25分)”
2006年申论第一题:“假设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批。要求:概括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30分)”
2007年申论第一题:“根据‘给定材料1、2’的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30分)要求:概述全面,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2008年申论第一题:“在怒江开发水电资源问题上有重大争议。请根据给定资料1~8,指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并对主张怒江水电开发和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分别加以概述。(20分)要求:指明‘焦点’,概述全面,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2009年申论第一题:“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巨大的成绩,也面临许多的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当前我国经济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紧扣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
从上述试题,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命题招式又主要有五种类型:(1)概括主要问题。2000年的试题属于此种类型,题目要求应试者概括出所给资料反映的关于污染带来的主要问题。(2)概括主要内容。2001年的试题属于此种类型,题目要求应试者概括出所给资料关于PPA风波的主要内容。(3)概括主要后果。2002年的试题属于这种类型,题目要求应试者概括出所给资料反映的网络发展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也就是后果,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后果。(4)综合性概括。2003年、2004年试题均是两道题,没有专门的概括题,概括的内容可在其他文体中体现。其内涵包括了对主要内容、主要问题、主要后果的综合性概括。(5)概括简述。2005年申论考试出现的新题型,要求应试者从罗列的意见中概括两种不同思路并简述。此题实际上是概括与论述题型的结合,考查应试者的综合能力。
上述五种情况是有区别的:“概括内容”相对而言较为简单,相当于写论文时的小结或内容提要,较为中性;“概括问题”是在归纳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它涵盖的可以是问题的局部的而不是全部的内容,因此,概括的问题是有倾向性的,而且大多是负面性问题;“概括后果”一般是指对资料反映的情况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或对资料所反映的事实中存在矛盾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归纳;“综合性概括”是综合了上述三个方面,既概括内容和问题,也概括后果;“概括简述”则不仅是概括而且还要加以简述,将概括内容和进行论证两个环节有机结合。
上述五种情况对应试者的要求不同:概括内容,要求的是全面、客观;概括问题,要求的是准确、突出;概括后果,要求的是辩证、一分为二;综合概括,则要根据所概括文体和文章内容的要求而定,一般情况应包含上述各方面;概括简述,要求能从繁多的材料中归纳出主要思路并简述,考查应试者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从十年真题可以看出,概括(述)给定材料的主旨或所反映的问题的题目几乎是每年必考的,而且基本上是申论的第一题。因此,应试者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要格外重视自己的归纳能力。
命题招式二角色和情景模拟命题模式
公务员的职业和身份决定了公务员考试的性质,故而,应试者能不能很快地进入这种角色,适应公务员职业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从公务员身份的视角来出题也就成为命题的另一个招式。比如:
2000年申论第二题:“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注意:报考海关系统(不含海关总署机关)、公安边检系统的应考人员不作此题,作答的不得分。满分30分。”
2001年国家申论第二题:“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可以全面谈,也可以就某一个方面谈。要求:(1)意见合理,具体可行;(2)条理清楚,语言简明;(3)字数不超过300字。(30分)”
2005年山东省申论第一题:“请根据材料一,指出银行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应尽的职责,如果让你担任裁决‘柜员机事件’的审理人员,你将从哪几个方面维护‘李先生’的利益。字数不超过260字。”
2005年天津市申论第二题:“以政府职能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身份就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分析要恰当,对策要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流畅。600字左右。”
2005年北京市(面向社会在职人员)申论第二题:假定你是北京市政府的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根据给定资料分析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供领导参考。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2007年天津市申论第三题:“以一个公务员的身份,就如何杜绝“民怨工程”提出对策建议。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400字左右。”
面对身份或者情景类型的试题,必须把握两点:第一,答题的语气、风格、内容要符合题目假定身份的特定要求;第二,答题内容要与特定的情景结合起来。
以200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二题为例:“下面提供了两种讲话情境,请任选一种,为设定的发言人拟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要求:根据选定情境,自拟标题。讲话稿不少于1000字。(50分)
情境之一:给定资料B中烟花厂爆炸事故发生三天后的现场。作为当地政府派出的事故调查处理的负责人,面对职工、死伤人员家属和有关干部的讲话。
情境之二:给定资料B(1~6)中某个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期间,作为上一级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在当地电视台专题节目中的讲话。”
首先,该题要求模拟身份是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这一职务的职责与地方政府的事故处理负责人的身份和职责是不同的;其次,讲话的背景是在一种悲痛的环境下进行的,而且属于电视讲话,这就要求应试者必须很好地把握住模拟身份的职责和讲话的情景。
命题招式三建设性开放命题模式
所谓建设性命题指的是根据所给阅读资料,提出一个不是很全面或者说不尽合理的答案或建议,要求应试者对该建议、对策做出分析和评价,指出其不足之处,有的题目还要求提出补充意见。这类题型一般要求应试者具备辩证的思维,能够全面地看待、分析问题。这是近几年来常考的一种题型。以真题为例:
2005年国家申论第一题:“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说明的字数不超过200字。(20分)”
2006年国家申论第二题:“在线交流结束后,网友发表的帖子,有的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上对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的帖子具体说明为什么不一致,说明的字数应在400字的篇幅内。对观点一致的帖子请勿作答,否则扣分。(30分)”
2009年国家申论第三题第一小题:“给定资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你的见解。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以2009年国家申论第三题第一小题为例,这个题主要考的是内地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利弊。因此答题时,首先,要指出内地省区提出这个口号,也是为了尽快发展本地经济,这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值得肯定;但是,在具体的发展方式上,要看到弊端,即这个口号显然没有得到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精髓。要知道,生搬硬套往往是行不通的。而且,目前沿海模式已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还盲目学习,实非明智之举。当然,沿海地区的模式也有许多优秀的经验,比如解放思想激发社会活力,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等等,内地省区在谋求发展时都应好好学习借鉴。
申论考试的主要考查目标,就是考查应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辩证思维能力是上述诸能力的重要前提,具有较深层次的内涵。近二三年的申论考试,注重对应试者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不只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具有这一特点,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题目同样也体现出这种规律。
例如:2006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社招)申论试题第三题要求,归纳出给定资料中探讨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几对矛盾;第四题要求,以政府有关部门公务员的身份,就上题中的某一对矛盾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另外,各省的申论试题中也开始注重对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如2005年辽宁省申论考试第一题要求,根据给定资料,概述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问题争论的焦点;第三题要求,以“公平与效率——从个人所得税改革说起”为题,就个人所得税改革问题写一篇文章。再如:2006年山东省申论试卷第四题要求,对给定资料中包含的“使人们无担忧地维护社会正义”多种举措中体现出的两种不同理念,分别加以简述;2006年浙江省申论试卷第二题要求,对给定资料中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两种不同倾向性观点,分别加以概述,并谈谈自己的看法;2007年天津市申论试卷第二题要求,论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辩证关系。
命题招式四三段式或者四段式命题模式
综观历年申论真题,可以发现以往申论命题的模式以“三段模式”居多,“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也不时出现,似乎令人不知所措,其实这仅仅是表面的变化,在本质上并没有变化。
“三段模式”应是申论命题的基本形式。申论考试,它的给定资料长达六千字到九千字左右,头绪众多,事件纷繁,时空跨度大,给应试者展现了一幅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画面。申论考试要求应试者所写的文章,不是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文学作品,也不是那些谈论个人认识和体会的文章,而是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有关社会问题谈论治国之道、安邦之策。所谓“三段模式”的命题,一般是指按照“概括部分”、“对策部分”、“论述部分”三个步骤提出申论要求的。通过申论考试,可以测试出应试者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在2000年至2002年的三年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往往按照“三段模式”来进行命题,即人们常说的“概括”、“对策”、“议论”三大部分。然而,这种“三段模式”不久就被打破了。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就属于“两段模式”,“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实际上是“三段模式”的翻版。虽然只有“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但是,对给定资料的分析概括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对给定资料进行准确的分析概括,就不可能有效地提出对策,也不可能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深入论证。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也只有两个部分:第一题要求“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二题要求“以‘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在西部,2003年广西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也展现出改革变化的苗头——试题只有两个部分:第一题要求“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并列举各种现状”;第二题要求“自拟标题,针对给定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并加以论证”。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东部,地方公务员考试的改革变化之风也相当强劲。2004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在给定资料之后要求应试者写四篇作文:第一篇,用150字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第二篇,要求写400字,题目是《别摁下了葫芦起了瓢》;第三篇,以政府官员的身份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要求写500字;第四篇,以1500字的篇幅对有关对策进行论述。2004年江苏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只有“概括部分”和“论述部分”,也属于“两段模式”,但是,它同样需要应试者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否则,“论述部分”无从谈起。可见,所谓“两段模式”,不过是在“三段模式”的基础上或隐含“概括部分”,或隐含“对策部分”而已。而“四段模式”,则少不了“概括部分”、“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只不过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文种的考查而已。
命题招式五“有效性分析”模式成为一种新的命题模式
“有效性分析”模式指的是判断对策的提出对资料所给问题解决的有效程度。这种命题模式符合《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中注重个人观点及见解的变化需求。因此在最近几年公务员考试中多次出现。例: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的问题部分,申论要求:“在线交流结束后,网友发表的帖子,有的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对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的帖子,具体说明为什么不一致,说明的字数应在规定篇幅内。对观点一致的帖子请勿作答,否则扣分。(满分30分)”
2008年国家申论第三题:“给定资料11列出了某职能部门准备对反对意见给予答复的基本内容。请指出这样答复存在哪些明显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怎样修改补充。(25分)”此题目明显要求对答复(对策)能否解决材料中的问题,以及多大程度上解决问题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应试者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009年国家申论第三题同样也是一道明显的从有效性分析角度来命题的题目。该题目的要求是:“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了“四点对策”:
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入,以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加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中长期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可以保证出口。
其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近几年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显,石油价格上涨,一些国家把粮食加工生产成生物燃料。当欧美一部分人填满他们油箱的时候,很多人正为如何填饱他们的胃而苦苦挣扎。要优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科学地解决全球有限粮食合理分配的问题。
其三,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据某市调查显示,该市饮食行业及单位食堂的就餐者,平均每人每天浪费大米14克,全市每天浪费大米多达7000公斤。如果在全国调查,粮食浪费一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要厉行节约,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
其四,建议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国际组织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政策和指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向受到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在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
这“四点对策”,内容上、表述上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20分)
要求:
(1)明确提出存在哪些问题;
(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条例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很显然,此题首先考的是对策的有效性,同时要分析对策在多大程度上是无效的,为什么无效?(比如,建议三缺乏可操作性,以及过分夸大节约粮食对发展的重要性等等),在进行了对策有效性分析后,提出修改意见,这既考查了应试者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考查了应试者的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命题模式必然是今后的一种稳定的、主流命题模式。
命题招式六命题或者半命题的开放式作文模式
这种命题模式近三年来备受命题者的青睐,请大家特别注意。往年的申论最后一题写作一般都是针对某个问题,写一篇多少字的文章,比如2005年国家申论考试有关“农民问题”的文章,但是2007年国家申论考试命题出现的是: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这就从传统的自由选题方式转变为命题作文。2008年国家申论考试中,地(市)以下级的题目是:请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写一篇文章。省级的题目是:请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2009年国家申论考试第四题: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路,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很多地方公务员考试也效仿了这种模式,如2007年北京的申论考试题目是:请以“从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发展说开去”为副标题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2007年广东上半年的申论考试题目为:以“论新时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2008年浙江省考的题目是:请以“蓝图”为题,写一篇文章。山东、上海、天津都出现了类似的命题或者半命题类型的题目。这一类型的命题往往不会要求应试者就某一过于狭窄的专业问题或者过于微观的问题进行议论或者评论,而是要结合材料来展开,主要考查应试者视野是否开阔,立意是否深远,也有利于应试者展示出自己认识问题的深度,更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

温馨提示
欢迎您选择北京考试书店,在这里,我们向您承诺,本书店出售图书均为正版图书,请您放心购买!
如您在下订单的时候遇到难题,欢迎您随时咨询我们的客服人员;
咨询热线:13520801473;在线QQ:1119846269;
如您对我们的书店有任何建议,欢迎您发邮件给我们,我们的邮箱:service@bookskys.com
北京考试书店祝您购物愉快!
汇款账号
汇款户名:庹珍珍
中国工商银行帐号:6222 0202 0004 8271 965
中国农业银行帐号:6228 4800 1051 6883 112
中国银行帐号:6013 8201 0001 5744 736
中国邮政银行帐号:6221 8810 0006 5935 785
中国建设银行账号: 6227 0000 1286 0174 562
支付宝账号:tuozhenzhen88@126.com

相关图书

国家公务员分类
推荐图书
考试资讯
友情链接:北京考试书店 考试哇在线教育